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小编:admin

“小组合作学习”,1970年代兴起于美国,1980年代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1990年代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得奖励和认出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它要求学生在3—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作为课堂教学技术”的小组合作的突破和拓展。

(一)从组织形式和方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合作小组的组成一般按座位就近组合,组际差异较少,小组学习活动由教师统一规定时间,在课堂内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小组的组成由研究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组际差异较大,小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间安排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从学习内容和结果看,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各合作小组主要是共同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教科书中的某一问题而开展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各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不一定相同,可以自行制订研究方案和活动措施。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大多表现为问题的答案,由作业或考试反映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业水平,通过合作,起到“填平补齐”的作用,各成员取得大体一致的学习结果。而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其学习结果表现为“小组研究成果”,且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有研究报告、总结、项目设计等,个体的学习结果成为小组成果的一部分,个体之间在学习中因任务不同,内容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

(三)从人际交往和互动方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表现为在教师统一调控下组内互动,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同学交流和沟通大多限于认知范围之内;而研究性学习,既要与组内同学的交往,还要与同伴一起同其他人员交往,交流也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教师不再是交际的发动者、调控者,而是学生的伙伴和交往的对象,主要提供咨询和建议。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虚构,还是要真实?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基层治理集中培训心得体会(优秀16篇) 最新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方案及流程(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