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3

小编:admin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实施阶段,人们热衷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容易忽视合作的实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中,如何实现实质的、有效合作,而非形式的、表面化的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根本性问题。真正的有效合作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了小组全员参与才有小组合作,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但是参与其中并非就是有效参与、实质参与。如果参与只停留在表层上、形式上,那么,小组合作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同学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与内在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眼疾手快的同学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同学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两句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同学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同学关爱、鼓励不够。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同学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同学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无效参与在低年级较为常见,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即全身心投注,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

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二)营建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研究性学习课程改变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单兵作战、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的局面,变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为学习合作,这实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作一次转变和调适,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重建适宜于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1、明确并遵从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一般认为,学生“遵从”有三种水平:服从,认同和内化。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共同目标 ),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是从“从动”到“主动”合作过程。

2、承担责任和主动协助。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御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3、尊重与接纳。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研究性学习中有效合作的主要策略

研究性学习中的有效合作,就是在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有效参与、心理共融条件下优势互补、功能整合。要实现这种优势互补、功能整合可运用以下基本策略。

1、个性差异互补。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2、 组内交流,组际竞争。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抵寤,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工作)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润滑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助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在提倡组内交流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3、运用多维评价。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 ——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是什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基尔霍夫定律心得体会(优秀14篇) 纪检部门工作计划结尾(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