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9

小编: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吆(yāo)喝大声喊叫(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囿(yòu)本是养动物的园子,文中指局限或拘泥。

隔阂(hé)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饽饽(bō·bo)文中指用馒头或杂粮制成的块状食物。

晶莹(yíng)光亮而透明。

2.作家作品

萧干(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干,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是二战期间中国在欧洲的惟一战地记者,1955年中国作协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解放后曾任《译林》编委、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1990年后,和夫人一起翻译了英国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以纯正的京白(北京口语),介绍了旧北京街头小商小贩的各种叫卖吆喝声,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由英国人对北京街头招徕顾客的音响分类写起。引出本文的介绍对象——吆喝。

第二部分(4—10):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不绝于耳的北京吆喝声。

第三部分(11—14):介绍每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较全面的理解。

三、写作方法

1.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12.0pt

2.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也颇有独到之处。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四、问题探究

1.本文结构安排上有何独到之处?

老北京各种各样、五花八门、随处可见的吆喝声,在作者笔下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这与作者独到的结构安排是分不开的。

文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和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本文还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这也是本文结构上的一个特色。如:“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又如:“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则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再如:“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又从“一日”转到了“一年”。而“叫卖实际上是一种口头广告”则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至此就退让给对吆喝的评价了。

2.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为什么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么“吆喝”?

在这一部分作者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因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举这种种叫卖声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作者只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番归类概括的工作。这实际上是对材料加工剪裁的功夫,也是我们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范例。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待“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前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所以,当背后突然有人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在文中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也许,当初这一声“哟”在儿童内心确实是一种惊恐,引来一阵颤(栗),但事过多年后,作为成人的作者回忆起来,便只剩下有趣和怀念。

【练习解答】

一 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二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非北京地区,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观摩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模仿、表演。

三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略)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俗世奇人8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减免仲裁费申请书(通用20篇) 初中生被子没叠好检讨书(热门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