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1

小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癫狂、销蚀、毛骨悚然、怏怏不乐、语无伦次”等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

2、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

德育目标:

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教学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节选。文学色彩浓厚,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并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2、讨论探究法。以较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感知文意,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实现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脊梁上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同厄运的搏斗中悲壮覆没,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记录了这一撼人心魄的历史事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传记节选《伟大的悲剧》,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这悲壮的一幕。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设立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但隐藏在这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却是那样撼人心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故事,走进历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

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三、诵读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轻声诵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要求标示段序并结合注释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拽(zhuài) 癫狂(diān) 吞噬(shì)

毛骨悚(sǒng)然 泱泱(yāng) 毋(wù)宁

羸(léi)弱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2、释义。

吞噬:吞食。

销蚀:消损腐蚀。

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2、学生快速默读,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⑴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情节最让你激动难忘?坦言你的阅读感受。

⑵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⑴ 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梗概: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后,最后悲壮地死去。

文中令人难忘的细节,如:

① 历尽艰险到达终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②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③ 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④ 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⑵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课后结尾处的这段议论可作点题的主旨句。作为伟大作家的茨威格在审视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更多地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倾注了作者全部感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3、学生分组诵读课文,仔细体味文章撼人心魄的悲壮意蕴,提升阅读感受。

4、请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

⑴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把握住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就梳理清了故事情节,抓住了内容要点。

⑵ 文中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是给人震撼和启迪的文笔精华,要关注这些细节,以使复述情辞并茂。

四、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1、从文中找出下列成语的近义词。

人迹罕至──( ) 洋洋得意──( )

精疲力竭──( ) 闷闷不乐──( )

2、选词填空。

⑴ 必需 必须

他们________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________的用品——燃料,他们________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唯一武器。

⑵ 储存 贮藏

在他们事先设置好的________点,在那里________着他们的食物。……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________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________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⑶ 寂静 寂寞

在阴森森的一片________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因为只有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________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⑷ 悲惨 悲壮

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________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

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中,他才会________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3、阅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语段,回答问题。

⑴ 第三段中说“这块地方”(南极点)“辜负了他们的雄心壮志”。斯科特他们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⑵ 这几段中反复强调斯科特他们的失望和沮丧。你能理解斯科特的情感吗?作者对他们的遭遇和情绪抱着怎样的态度?

⑶ 细读第四段,概括“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的原因。(用40个左右的字)

参考答案:

1、人迹未至 耀武扬威 疲惫不堪 怏怏不乐

2、⑴ 必须 必需 必须

⑵ 贮存 储存 贮存 储存

⑶ 寂寞 寂静

⑷ 悲惨 悲壮

3、⑴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将国旗首先插在那里。不仅完成人类首次到达南极点的愿望,还为祖国赢得荣誉。

⑵ 应该能理解。因为他们经历了那样的艰难挫折才到达目的地,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希望得到的一切已被别人夺走了。不仅如此,回程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当然会让他们非常地失望、沮丧。

作者并没因斯科特是失败者而看轻他们,而是对他们的遭遇抱着深深的同情和遗憾,对他们失望沮丧的情绪也十分理解。作者还从中发现了宝贵的人类精神并且竭力颂扬,所以称之为“伟大的悲剧”。

⑶ 回程必须严格按原来的足迹走,否则会错过物质贮藏点,况且他们精力与精神已远不如来时那么充沛。

五、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完成一篇阅读笔记。(详见课本P164)

2.假如斯科特探险队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他们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表现?怎样的语言?请借助想象创设情境,用鲜活的文字表现这一激动兴奋的场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抓重点片断研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联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改、互查,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点。

二、研读与赏析

1、请学生默读质疑,调动生活体验,研讨探究疑难,深入理解课文意旨。

教师搜集整理学生疑难,鼓励合作探究以释疑。学生疑难可能涉及:

⑴ 课文第2语段中“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⑵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⑶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⑷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句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依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⑴ 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古语说:“成者王侯败者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接受心理以及社会现实氛围的揭示。对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的评判,茨威格显然以作传的事实,在给失败者以应有的历史位置,在启迪人们去深入长久地思考事件的意义。

⑵ 句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耀武扬威、洋洋得意”的挪威国旗的猎猎作响传达出斯科特和伙伴此刻的心情,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就是胜利者阿蒙森的得意神色的表白。

⑶ 在诚实、守信的文化传统的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这样,他的人格的高尚,才赢得人们的尊敬。

⑷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严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2、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思考:

⑴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中事例说明。

⑵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同学们的意见,明确:

⑴ 首先斯科特他们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人类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南极探险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他们身上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人格的高尚,令人敬佩。

⑵ 从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地域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三、体验与反思

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启示,并引用名言为斯科特实现生命价值的行为佐证。

在发言中引导学生学习探险队员团结合作、为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发探索自然的勇气。可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公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段关于生命意义的思索。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样的生命才最有价值。

四、课堂小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的确,一向以来,我们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并将他的事迹与其他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关于胜利与失败的定义的思考。斯科特南极探险壮丽毁灭,但给人震撼和启迪,那是因为他的无比高尚的心灵。所以,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伟大”的含义,尽管故事是悲剧。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这”指的是什么?解释“闻所未闻”“不可思议”在文中的意思。

2、你同意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说法吗?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你能举例说明吗?在学习中,这样的理论也适宜那些历尽辛苦、刻苦努力的人吗?

3、“历尽千辛万苦……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上面这段话在文中为什么要用引号?这里引号的作用是什么?这段话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这些梦想指的又是什么?

4、“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这一句可否改成他们个个热泪盈眶?为什么?

5、“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其

原因。

参考答案:

1、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情非常稀罕。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学生能够理解斯科特此刻的沮丧、悲哀的心情即可。现实生活这样的事情或现象很多,只要是竞赛就有优胜与失败的评判。

3、“历尽千辛万苦……全完了”句中的引号表明此段话引自斯科特的日记。引号表示引用。“这一切”指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为早日抵达南极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这些梦想是指第一个到达南极,为国争光。

4、“夺眶而出”是失望、难过、伤心的泪。“热泪盈眶”是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泪,不能改动。

5、因失望,未夺第一而夜不成眠。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选择切合的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文题自拟。

2、下面是张雪梅写的《登上南极第一天》中的两个片断,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经过5次转机、6次起落、飞行了两万千米之后,中国第17次南极科考队终于在当地时间12月12日上午10时30分抵达南极马尔什国际机场。

乘着俄罗斯站的两辆装甲车,沿着机场公路行驶。天空晴朗,丘陵上都是积雪,沿途路边筑起了雪坝。不远的海面上漂浮着几块蓝冰。海水翻着白浪不断向岸边涌来。15分钟后车便到达中国长城站区。以前来过的老队员在车上就介绍说:红房子是发电栋,红白相间的是宿舍,绿房子是文体栋,医务室也设在那里。下了车一个老越冬队员敲鼓,一个敲锣,抬头看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在距离北京17500多千米的南极,我有种到家了的感觉。

来南极之前,有一些朋友说那很冷吧,你们住帐篷吗?其实科考队员住宿的生活栋是两层小楼,据说与周围的几个考察站相比,长城站的建设设施是一流的。这里的建筑全部架在半空中,当然用的是现代材料的现代建筑。我住2层,宿舍像宾馆的标准双人间。有桌椅、衣柜、卫生间,用电暖器取暖。电视在餐厅内,但是洗澡要去发电栋。窗外是呜呜的风声,室内暖融融的。在房间内我能观赏到海景,看得见通往企鹅岛的路和远处的纳尔逊冰盖,近处总有几只贼鸥在水边,从事海洋动物研究的王自磐教授说它们就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

⑴ 和斯科特相比,中国南极科考队到南极有什么不同之处?

⑵ 和斯科特当年抵达南极所见到的景物相比,今天的南极有什么变化?

⑶ 当年(1912年)斯科特仅比阿蒙森迟到了一个月就显得太晚太晚了,时隔近百年,中国科考队第十七次登上南极,不是更晚了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⑷ 为什么在距离北京17500多千米的南极,“我”会有种到家了的感觉。这里的“家”应如何理解?

⑸ 南极是一个冰雪覆盖荒无人迹的地方,现在为什么会窗外呜呜风声,室内暖融融?

⑹ 为什么在房间内我能观赏到海景,还看得见通往企鹅岛的路和远处的纳尔逊冰盖?

⑺ 从事海洋动物研究的王教授说:“它们就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它们”指什么?为什么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发挥想象力,为王教授的这段话找几个充足的理由。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伟大的悲剧》中心思想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专业弘扬优良家风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律师实务课程心得体会(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