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 一波三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一得

小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的一篇精讲课文,由于课文背景深,篇幅长,容量大,字词多,因此,学习该文时有必要安排一节预习课。预习课,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但是,一旦纳入正儿八经的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节预习课四十五分钟,全由教师包讲代学,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堂失败的课;一节课自始至终全让学生漫无目的自学,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上好预习课也应注重师生双边活动,即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指导有方,点拨得当;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对文章内容心领神会,才算是成功的教学。

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先布置任务:⑴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⑵本文描写了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学生接受任务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批画圈点,都紧张地行动起来了。看得出,他们想要探究一下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等到绝大部分同学基本上熟悉了课文内容后,我再安排同学发言,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问题⑵的理解。当然他们的谈论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并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不过,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不必大惊小怪。我抓住契机,按见解的对立冲突把全班同学分为两大阵营:认为百草园生活有趣味的为一派——百草园派(30人),认为三味书屋生活有情趣的又自成一派——三味书屋派(19人)。课堂上即时调换座位,让他们各自聚集为营。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居。”30人一组的“百草园派”为他们的人多势众而沾沾自喜,大有论战之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状,而19人一组的“三味书屋派”也不甘示弱,精神振奋,其中一个同学还公开扬言“精兵不在多”。双方剑拨驽张,拭目以待,可以想见,人人都已经进入了一触即发的竞智状态,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了。教师趁机“煽风点火”:“请双方同学再认真研读课文有关内容3分钟,找出你认为有趣的人和事,然后再比试高低。方法是:一方同学说一件趣事,你追我赶,看看哪派同学说得多。多者为胜,少者为败。”话音刚落,双方便窃窃私语,东翻西找,气氛热闹非凡。3分钟表过去了,“三味书屋派”代表捷足先登,先声夺人:“三味书屋扁下那幅画有意思,你瞧:屈曲苍劲的古松,硕壮肥大的梅花鹿,还有它那安祥悠闲的神态”……话音未落,就遭到“百草园派”代表的反驳:“在百草园按斑蝥妙趣横生,你看,它那玲珑小巧的形体,漂亮醒目的颜色以及按斑蝥时那小心翼翼的动作,多逗人!”“三味书屋派”穷追不舍:“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在那儿,可以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这些活动小孩子非常喜欢!”……双方你语我言,寸步不让,找遍了课文角角落落的内容。下面表格所述是老师根据双方争论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的内容:

蜈蚣、按斑蝥、拨何首乌、

百草园派(玩)摘覆盆子、听虫鸣、看黄蜂和云雀、

赏美景、听故事、拍雪人、朔雪罗汉、捕鸟……

看扁画、见先生、问怪哉、

三味书屋派/(学)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齐读书、先生念书、做戏、描绣像……

通过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双方同学争论问题是细致周密的,也是紧张激烈的。初一学生大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以精当妥贴的设问来激发学生研讨释疑的兴趣,并不失时机地引进竞争机制,促使学生的研讨纵横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以形成白热化的竞争高潮。事实证明,竞争一旦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内驱力,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而且这种探索目标专一,范围固定,深度有余,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智能思维训练。上述两派同学的争论较量既促进了他们对散文内容广泛深入的理解,又强化了他们智能思维训练的心理素质,真可谓“一箭双雕”。

当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滚瓜烂熟的时候,争论暂时告一段落,陷入波谷阶段。老师相机诱导:“看来,刚才双方的争论不相上下,胜负难定。现在我们用另一个方法来裁判,也就是请大家再来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没味?双方互相挑刺,看哪边同学的错误多?”话一说完,“百草园派”就有一个同学哗的站起来,十分激动地指出:“在三味书屋里,学生念书不好玩,文不加点,词句生僻,意思深奥,读书阴阳怪调的,没味!”“三味书屋派”也不甘示弱:“在百草园里,夏夜听美女蛇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翻蜈蚣更是危险之至,这些活动使人提心吊胆,哪有无忧无虑的乐趣可言!”“百草园派”干脆顺水推舟:“上课问‘怪哉’受老师训斥,自讨没趣,好玩吗?”“三味书屋派”双是反戈一击:“在百草园拨何首乌的根,弄坏了泥墙,要挨父母打骂,你受得了吗?”……一场挑三拣四的辨驳就这样步步升级了。显然,双方同学都有欲置对方于“绝境”而后快的心理需求,各种犀利而真切的见解纷纷闪现出来。这样针锋相对的辨驳当然也难得出个水落石出的结论。这时,老师更需审时度势,在双方的错处基本上被戳穿以后,再因时利导:“刚才,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思考辩论表明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家还没找到答案,现在,请大家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两地的生活,以显示不同生活的不同本质。”经过提示,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说:“百草园的生活特点的一个‘玩’字,三味书屋是一个‘学’字。学有清规戒律束缚,玩是无拘无束的。”好一个精妙的回答!教师随即把“玩”、“学”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并追问:“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子念书各有什么利弊?哪儿更能学到知识?”学生陷入了深思。接着便有人说:“在百草园玩耍,可以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在三味书屋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会背诵古板深奥的天书,没用!”时间到,下课了。课间十分钟,教室里仍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综上可见,这节预习课引进了设疑研讨、竞争比赛、辩驳说理等教学方法,打破了自习课放任自流的课堂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设疑点拨层层推进,扣人心弦;学生的讨论争议争锋相对,波澜起伏。这样,师生默契配合,预习课也就成了一种气氛热烈的智能思维训练。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员工辞职心得体会(热门21篇) 让理想照进现实作文600字 让理想照进现实作文素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