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小编:admin

一位石油大亨说过:真正的石油不陆地,戈壁,也不在海洋深处,而在我们的脑海里。此语道破了探究事物真相的天机:即决定于人的思维,正确的思维可以助人成功,使人事业成功,错误的思维则导致事业失败。当前轰轰烈烈的课改也亦然。所以必须冷静地对新课程进行思考,防止认识思维上出现偏差,使之能实施成功。

破与立

新课程出现伊始,即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宣称要打破一切束缚教学效益的错误做法,以树立新观念、新方法、新理念。诚然,自古以来,立都在破之上,有破才有立,有立才能破。但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激行为,导致了无限制地破:先前的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泛泛而谈,漫无边际的空洞教学,且美其名曰发展学生自主性;先前适量的确家庭作业被取消;堂而皇之地说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先前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疑惑处点拨的教学方法也不再推崇,原因是这样的课堂太死板,没什么“看头”,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发言踊跃,答案繁繁种种,评价含含糊糊,下课后学生脑子里干干净净,一无所获。看来我们要在破与立之间找一个黄金分割点:即破立的程度。笔者认为,一切有碍于新课程实施的陈旧教学方法当然要打破,但已经被实践证明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破,而且还应站在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高度加以巩固、改进,拿着渔网到外找鱼,但抓到的鱼儿绝不能放掉,不然捕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成了消遣。我们的教学工作绝不是消遣,而是要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充实。

生成与预设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确是教师备课的复制品,即教师预设教学内容、预设教学程序,有经念的教师还可以预设教学效果:即有明显的课堂教学指向性和目的性。但这种教学方式也遭否定,不少专家、教师认为课堂是生成的:即要根据课堂上的变数来确定教学策略。就课堂是生成的,笔者无异议,因为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但一味强调课堂是生成的,则会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比如语文课《黄河象》,如果学生一味追问化石种类及其他问题,难道教师就丢开文章对化石描写方法而不顾,对引导学生怎样进行合理的教学目的而不顾,而将《黄河象》上成一节自然课,笔者不敢苟同。又如教学《桃花心木》如果学生一味纠缠在桃花心木的用途、种植方法上,难道教师就丢开本文重点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而不顾,将此课上成农技课。如果这种变数主宰了我们的课堂。那么新课程标准如何得以体现。看来要妥善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生成与预设这两个问题,不然教师上课极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笔者认为就课堂教学而言,生成是客观存在的,且预设在前,生成在后,生成会影响预设。故预设时

应考虑到生成,要让生成为预设服务。这样,我们的教学法才不会偏离航道,而让生成成为东风,使教学之船方向更正,速度更快。

教与考

很多老师在实施课程后抱怨:教学成绩下滑了。究其原因,是原先的考较好地结合了教的内容。而如今的考似乎与教脱节:表现在教师以优秀文本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在考卷上体现甚微。难怪教师坦言:我们教的东西不考,考的东西我们又确实没教。最终导致教师丢开文本去押题、猜题、赌题。没办法,不管新课程如何诱人,家长看重的还是学生的成绩,笔者认为,如果考不能适应教,则反过来会对教起消极作用。如果考不能忠实反映教的结果,考也就在于失去了其价值。那么是不是教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呢?显然不是。但至少要在教与考之间寻找一个支点,使教与考平衡。这就要求我们的考归要到底要为教服务,而不应成教的阻力,可喜的是,我们的教研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表现在阅读题由原先的均为课外阅读改为由一个课内阅读为平台,再拓展一个课外阅读。这就使考与教有了延续性。笔者认为要将这一命题思路更加具体化,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也更有信心。让学生成绩上去,拥有成就感,对实施新课程有利无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适可而止,矫枉适度。过则不必也不利。这句话同样适应我们当的课改工作。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遭遇生字——关于创新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停电事故心得(专业16篇) 安全工作年终总结,加大安全投入(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