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范式转换的方向──关于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小编:admin

所谓范式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范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应用不断完善和拓展的,它是在一个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个范式初步形成之后,其后的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往往是使之更加完善和丰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新的范式又将以竞争的姿态出现,通过新的实践选择,新的范式可能会取代旧有的范式,而成为学科的公认范式,这就叫范式转换。可见,课堂上是没有一承不变的学习范士的。

传统课堂学习范式中,教师要有能力把语文章节知识分成一节课一节课的,再把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符合严格的规定──要考虑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处理,又要考虑到重点和难点的处理,还要考虑讲和练的比例等细节,这样,语文课堂上老师按备课进行教学,学生似乎就可以学得像老师设计的那样好了。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是教师可以预先设计的,不是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都是教师可以预先把握的,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在同样的课堂上同样的时间内学生都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理想的。我们的课堂学习范式,太呆板,太严肃,学生身处这样的“套子”似的范式中,怎能释放自己的活力,展示自己的创造?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范式应该向什么方向转换?

一、理想的学习范式是师生同“学”、互“学”

孔子说:“教学相长。”

这里的“教”和“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长”,“教”和“学”如何“长”的?我的理解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同“学”、互“学”才能“长”,尽管教师在课堂上的“学”和学生的“学”还不完全一样。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教材内容是烂熟于心,上课堂之前教师在查找资料,要进行大量的准备,要进行所谓的教师集体研究、集体备课,这样,走上课堂的时候,心中已有各种各样的准备,课堂上只要把事前备好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就大功告成了,是不存在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一同感受这个过程的。学生在教师讲授中,在练习中、在指令下进行机械的语文认知和意义建构,谈不上学习的过程性和学习的感受性。比如作文,教师给个话题就让学生去做而教师不去感受,不去主动的和学生同写。这样,如何能把握住学生在作文时的心态,如何能体谅学生在练习中的甘苦?所以,我认为,课堂上理想的学习范式是师生以相同的身份进行一样的学习,一样的感受。我从这一点出发,每让学生写作文,我就和学生一道在教室里写。学生用40多分钟,我就用30分钟、25分钟,我写完就贴在教室,让先做完的学生评阅。一年下来,我与学生同做了40多篇作文。师生“同学互学同感”,进行和学生一样身份的学习,这样,教师以自己真实真切的学习感受支撑语文教学过程和学习指导过程。学习过程就如同师生一道登山,感受着同样的新奇和愉悦。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怎么不能深入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怎能得不到保障?

因此,理想的课堂学习范式常常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教师以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学习体会,自己的练习体会、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学习”挫折过程来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语文教学指导,来达到教育目的。

如果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就将课本内容学习一遍,那将无法产生新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指导就不能做到常教常新,教学就会失去灵性和活力。事实上,教师在办公室的空调下学和在燥热的课堂上同学生一起学,其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课堂上讨论,在课堂上体验,由于问题、冲突被不断的提出,不断的发现,大量的问题困扰着学生,吸引着学生,推动着学生,课堂上学生陷入问题的重重包围之中,常常处于不断的思考状态,以至主动的求解,主动的探索,从而引发学习合作、学习交流。事实上,我和学生一样的学习,产生相同的感受,相同的困惑,也正是这些问题的诱导,师生才能向课本背后更深层次自觉的深入。我和学生一同学习,当我将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指导相结合时,我感到,这样的“教”便和学生的“学”实现了“共振”。学生认为,我,是他们学习上的朋友、合作伙伴。

二、将“师生精神愉悦”纳入学习的目标之中

理想的学习范式,应该建构学生健康的情绪和精神,并将精神愉悦的状态贯穿于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让学生会感恩、会品悟、会悲伤、会怜悯、会喜悦、会憎恶。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该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快乐的事,哪能是学生不喜欢的呢?可现在,学生的学习是这样么?为什么学习不能是天天“乐乎”的事呢?于是,我把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作为信息化课堂学习范式的重要理念。为了让这个理念在学生心中扎根,我的每一节课都是在这样的呼语下开始的:

做语文课堂的主人!

做学习的卓越者!

合作愉快!

学习愉快!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高呼这几句话,学生就以自信愉快的心态走进了学习的天地中。接着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8个学习组,全班定下章节学习内容之后,学习小组就各自进行网上学习,之后,是学习小组之间的走动、交流,是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反思。我让学生在信息化语文课堂上呼号,目的是引导学生尽可能快的认识到自己的课堂角色,以尽快的适应课堂学习,建立相应的理想课堂学习机制。

语文课堂应该是可变的活动的课堂。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间自由的“运动”──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感到愉快的,都是允许的。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提示学习目标后,就参与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在学习《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学生小组通过合作讨论完成了文意的理解,我就让学生背诵,最后让学生用文言写《新侍坐》,就“坚持不懈”发表看法,让同班同学走进自己的作文中。学生非常兴奋和惊讶:“我们也能写文言啊!”“你看,我写的语文教师!”这样的学习范士中,学生始终保持精神愉悦和对语言美的执着探索。我在课上关注的就是学生是不是学的有效,是不是产生了优良的情绪,是不是产生精神的愉悦,我作教学评价时就看课堂是不是为学生打下精神愉快的底子,而不只是重视学习结果。我在课后问的更多的是“我的语文课你觉得有趣么?在语文课上你参与情况如何?”我希望学生在课后谈论最多的是“这节课过的真快!”“这节课学得真痛快!”“这节课学得真实在!”

教师在课堂上建构学生学习愉悦的情境,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学生对这种积极状态下所进行的探索、合作、创新、共享的体验。可以这样说,理想语文学习范式理念下,学生精神的愉悦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中,学生才有认知接受的可能和发展的可能。个性张扬,充满反叛性格的人,谁都不愿意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们面对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常想,如果是学生不喜欢的,语文教师为什么一定让学生去硬读、硬记、硬做?事实上,语文教学活动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创新,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西游记第三回读后感心得感悟(3篇) 共青团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方案(模板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