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有代表性的六种中学语文教科书

小编:admin

1.《中学国文教科书》(吴曾祺编,1908-19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当时最通行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全套书共5册,选取古今名家200多人的文章共700余篇,让学生大量阅读,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写各类常用文章。选文都是文言文,不选诗歌和骈体文。课文一般不长,平均每课800字左右。选文的编排,由近及远,从清朝依次上溯到秦汉。每册所选文章,根据文体,以类相从,便于从写作上作比较。文章分析采用中国传统的办法:精彩的文句加圈加点,有总评,有眉批,就文章讲作法。这套课本选文数量多,难度大,学生难以完成。

2.《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圣陶合编,开明书店1935年出版)

原计划编写6册,由于抗战爆发,仅出版前4册。全套书采用分课混合编法,共编108课,分为6册,每册18课。每课为一个单元,有一定目标,每一单元有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并相互联系。选文有两大特色,一是语体文比文言文多(大致是3:2),二是应用文和说明文比较多。语体文中记叙文居多,且多数是后世传颂的名篇,如《孔乙己》《背影》《最后一课》等。这套课本在语文教科书编排的科学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对后世语文课本的编制有重大影响。

3.《中等国文》(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张家口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6年出版前2册,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出版第3册)

原计划编6册,由于全国解放,仅出版前3册。编者注重语文规律的价值、政治的价值和一般知识的价值。尤其注重语文规律的价值,确定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每册30课,每5课大致围绕一个中心组成一个教学单元,每一课后附有教学参考、注释和习题。选文以朴素平易的语体文为主,不少是为了政治宣传的时文(如《说服群众》《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和非常实用的应用文(如借条、黑板报),古文和文学作品很少。这套课本政治立场鲜明,编写体例新颖,对解放后语文课本的编制影响较大。

4.初高中汉语、文学教科书(张志公、张毕来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

《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共编6册,依据现代汉语的知识系统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修辞7个部分。初中文学课本和高中文学课本各6册。初中第1、2册按思想内容编排,第3、4册按文学史编排,第5、6册按体裁编排。高中第1至4册从《诗经》到五四以来的作品按文学史编排,第5、6册选编外国文学作品。课文之间穿插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概述供学生阅读。选文文质兼美,大都为名家名篇。每篇课文后有思考练习。正文配有相当数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使图文并茂。

5.《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刘国正、张传宗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出版)

原计划编初高中6个年级共12册,由于发生“文化大革命”,仅出初中4册。编者在吸取解放前各套课本优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编排体系,围绕训练重点组织课文,配合课文编入语文知识短文,按照训练要求编配练习,还有专门的应用文教材。选文每册30篇,议论文占课文总数的20%左右,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40%以上,外国作品占课文总数的10%左右。选文注意艺术性,其中大量选文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孙犁的《荷花淀》等,成为后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篇。这套课本是建国以来质量较好的语文课本,奠定了后来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编制的基础。

6.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顾振彪、顾之川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99年出版)

全套书共6册。阅读和写作分编合册。就阅读来说,高一是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高三是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三个年级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全套课本文化内涵较深,文言文的比例约占课文总量的40%,文学作品的比例占课文总量的60%。选文强调名家名篇,如鲁迅的《阿Q正传》全文选入课本。这套课本装帧质量好,为16开本,纸张好,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彩色插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名师荐书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多人的申请书(通用23篇) ___之后的我作文字(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