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文异教”两岸四地看语文教学的异同

小编:admin

2007年9月28~30日,首届两岸四地“同文异教”交流会在澳门濠江中学举行。会议由澳门中学语文课程研究会主办,由澳门濠江中学、香港教育学院和澳门中国语文学会协办,珠海市中语会承办。海峡两岸共同展示了七堂语文现场教学课,它们分别是初中的现代文《背影》,分别由澳门培正中学杨珮欣、濠江中学黄晓韵,以及珠海拱北中学黄瑾执教,高中的文言文《陈情表》,分别由深圳新安中学吴泓、香港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袁国明、蔡凤诗,东莞东华中学秦茵,以及台湾台南科技大学彭易璟执教。每半天的课堂教学之后,由专家点评课例。这次语文交流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海峡两岸语文教学的窗口,也使我对中国语文如何教学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目前仍处于“震荡”期的中国语文教学多了一些现实的思考。

纵观七堂课,从“同文异教”现场,可以窥视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诸多差异。

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差异

一、课文承载着什么

文以载道,从古至今一直提倡。课文是个例子,它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文化语言等内容,海峡两岸对于课文所承载的信息,语文课堂应该传承的内容,两岸四地有不同的理解。港澳台三地教师执教时,依据课文向学生渗透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这一点与大陆教师明显不同。比如,澳门培正中学的杨珮欣老师在教学《背影》时,在第一个环节里要求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关于亲情的文章,提到母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伟文而且备受欢迎,相反,对父亲的爱却显得含蓄,为什么?教师给学生讲解两个概念“父权世界”“三纲五常”。这堂课的末尾,教师给同学们配乐展示一组自己学生写过的亲情文章,最后,留给学生一句古训与之共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香港中学袁国明、蔡凤诗两位教师运用现代语境理论教学《陈情表》,强调语言的交际功用,围绕李密跟皇帝说话时所考虑的交际因素“委婉、谦卑、尊重,以理动人”展开分析。台南科技大学彭易璟老师则几乎是把《陈情表》当作一堂忠孝教育课,整堂课只教学课文第一段,围绕一个“苦”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朗读开头至“形影相吊”处,然后要求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留在祖母身边?接着,让学生听读《哭竹生笋》: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教师给学生讲述孟宗尽孝的故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然后,教师引用《论语》里的句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让学生朗读句子,教师讲解句子的含义。之后,播放《水蜜桃阿嬷》的片子,引领学生观看,要求注意人物对话,观看之后不断问学生,里面的各个人物分别是个怎样的人。把片子里的人物与课文中的李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古人的思想感情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整个一堂课似乎更像是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相比之下,大陆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则更多地关注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和阅读能力,立足文本,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教材为本,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

二、目标教学的自觉意识养成与否

从会议展示的七堂语文课中可以看出,港澳台三地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每堂课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一堂课开始时就告诉学生本堂课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比如,澳门培正中学杨珮欣老师教学《背影》在介绍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堂课,我只有四个问题,问完就下课。”香港中学的袁国明、蔡凤诗老师教学《陈情表》时,开头就告诉学生,本堂课运用交际语境理论来解读文章,先介绍交际语境理论的因素,提出一些与文本理解和交际训练的要求,然后分组讨论和学习课文,每一个步骤和环节,任务目标与分工非常明确。台南科技大学的彭易璟在教学《陈情表》时,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她的授课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第一段课文;第二部分讲述历史上孝者,中国古代有24个人(二十四孝子)像李密一样的尽孝者,我们一起评一评;第三部分大家一起观看《水蜜桃阿嬷》的片子,从这里获得启迪。然后,教师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环节都非常明晰。相比之下,大陆教师在目标教学上还不能做到自觉的无意识的地步。

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聆听美国教师的教育学课程,Adam老师就常常告诫我们,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课前提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课堂结束时要检查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堂容量的大小有别

一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多少东西?是不是一定要把一篇文章教学完整了,才算完成任务?两岸四地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给我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初中的《背影》一文比较简短,易于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而高中的《陈情表》一课,文章较长,而且又是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囿于港澳两地的国语水平局限,所以,一节课内不可能完成全文的学习任务。台湾教师的教学只完成第一段的朗读与理解,由此延伸到课外,进行孝道教育。香港教师教学《陈情表》时,只抓住李密与皇帝说话时的交际语境因素,分组学习课文,每两组学习一段课文,这样学生的压力显得小多了。相比之下,大陆的两位教师吴泓和秦茵都是一堂课内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相对说来,课堂容量很大,学生学得很累,老师教得也不轻松。港澳台的课堂教学不贪多、不求全,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针对同一篇课文,为什么两岸四地的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的时候会有如此的取舍呢?台南科技大学何三本先生告诉大家,台湾语文教学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单元2~3课,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设计,一篇课文活动设计,总目标,每节课要达成的目标。一节课不可能教完一课,所以必须找准切入点。这些切点有:专讲主题,专讲内容,专门讨论文体、结构,或者写作技巧、情意探讨;写作技巧讲解之后有习作。单元活动设计包括对象,比如学生和来听课的专家,抓住要讲的目标,让听众明确你要讲的内容,根据目标,确定活动过程,师生互动。每一个过程后面都有一个评讲,有小测试,执教者准备小奖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何先生还告诉我们,两岸语文教材有很大的差异,课文篇数与文本长度上,大陆都比台湾要多要长,难度也大得多;在台湾,光是注音符号的教学就要花费十周的时间;台湾每周4~5节语文课。由于教材内容多少不同,港澳台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时比大陆教师要灵活得多。

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先生曾对香港、台湾与大陆教科书的所含信息进行过比较,无论是课文篇数,还是教科书包含的单字数目,以及词语数量,大陆都比港台两地多得多。下面表格里的数据表示教材的课文篇数:

(资料来源:何文胜《大陆、香港、台湾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信息库的比较研究》)

教材的编写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教材所含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因此,港台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大,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把网络资讯纳入课堂,使学生放眼教材之外,获得更多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启迪。

四、课堂以谁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七堂课的教学给我们展示了海峡两岸的不同理念。三地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需求,比如澳门培正中学的杨珮欣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时,告诉他们“我的课是自由的”。台湾教师彭易璟也在开始时就告诉学生,“有不了解的问题,随时举手发言”。香港袁国明、蔡凤诗的课堂上也是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比之下,大陆三位教师的课堂上缺少这些细节关怀与提示,因为教学任务重,内容多,而且大陆班级人数多,往往很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的个体需要或差异。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研究会专家告诉我们,香港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这样的:教师要有教学理念,要求手脑喉并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重视模式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注重读写听说品德能力训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坐在教室里知道学什么,知道怎么做,为什么做;建立学习风格。他们认为,一堂有效的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平衡发展。

以上四点是两岸四地语文教学存在的差异。七堂课的教学在给我们展示两岸四地语文课堂风貌的同时,也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归纳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天然气实训报告(汇总16篇) 关于部队禁酒令表态发言通用(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