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祝福》的“同课异构”谈语文的有效教学

小编:

在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是很好的方式方法。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情与学情可以有不同的教法。所谓有效性教学,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也要适合教师的个体风格。同课异构,展示着教师的个性风采。也启发研习者:原来这课还可以这样教;原来同样的一课,不同的教法,也能有一样的精彩。

龙、袁两老师的《祝福》一课,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受训老师也许更喜欢分析两位老师上课的优劣,其实这是见仁见智的事。从有效性的角度看,学生有了收获,那堂课才是成功的,否则就是表演,就是作秀。这两堂课好则好矣,但在我们这类学生那里效果不会很明显。我们学生是全县上万名学生中最靠后的那一批,学生不会为你预习,课堂上也不会那样积极主动。两位老师的学生平时素质怎么样,我们并不太清楚,所以评价她们的优劣也只能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况且,卑之无甚高论,不评也罢。我姑且由此谈谈关于小说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感悟。

1、篇幅很长的文章应该怎么教?因为受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够浅尝辄止。这就要教者有取舍的智慧,哪些教,哪些可以不教。有舍,就不能全面;有舍,取的才能学得更透彻。取舍的依据是什么?一是文本的特点,二是学生的情况,三是能力的培养。这是其一。

取舍确定了,再选取教学的切入口。好的切入口,能纲举目张,能借一发能动全身,能投一石激千层浪。两位老师的切入口都选得很好,这也是为很多受训教师乐道的。

在课堂教学中,切入口又常常以问题设置的形式体现。有效的设问一定是对理解文本有意义的,一定是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也一定是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更应是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公开课上,设的问成了师生间知识性的问答,学生只须背诵,无须思考;或者降格为老师的自问自答,因为远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起跳后也够不着。

2、小说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是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这是矛盾的统一体。按理说,我们在拓展的同时,也在提高鉴赏力。但是,因为受每学期教学时间的限制,追求了前者的广度,就顾及不到后者的深度。所以,有时候真是两难的选择。我觉得这也可以进行取舍。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可以多花些课时,除此之外可以少花些时间。学就学透,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能熟知经典,另一方面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祝福》,何必那样的匆忙?四五课时未必不可。上《林黛玉进贾府》我们甚至可以用两周的时间。学透了它,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的各种手法;学透了它,我们知道了情节的安排各种技巧;学透了它,我们知道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学透了它,我们还知道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主题的显现。

正在召开的两会中,有代表说,大学生不读《红楼梦》是一种耻辱。我说,一个中国人不读《红楼梦》是一生的遗憾。我们可以把《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引领学生窥探《红楼梦》的窗口。我们可以稍作拓展,让学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甚至可以谈谈《林黛玉进贾府》里出现的神秘暗示。如林黛玉经宁府进荣府,是由东而西,而西方属金,主杀,暗示其最终的命运。这些暗示在《红楼梦》中是比比皆是的,它本来就是原著的一个特色。我们不能因为认为它迷信,就不去管它。如此这般,学生怎么不会对原著有兴趣?如果用极短的时间,把它上成框架与骷髅,上成理论性的图解,学生听之可厌,想再看的兴趣了也就慢慢淡了。

各种方法因为强化而熟练掌握了,引开来去,学生便可举一以反三。这样我们就大可不必篇篇小说平均用力,半斤八两。

3、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注意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而忽视对其意义的挖掘。确实的,优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如文学殿堂里耀眼的明珠,是老黑格尔说的“这一个”。但是,成功的人物形象都有他的普泛性的意义,从而最终指向主题的表达。

据说,西方曾经进行超短小说的有奖征稿。有一篇的内容是:“女王怀孕了,谁干的?”很短,而且内容涉及了多个方面。还有一篇是:“当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忽然他听见了敲门声。”也很短,且很悬念。但这样的小说形象意义是什么?没有的。它们只能算是脑筋急转弯式的智力游戏。优秀的小说全然不是这样。孔乙己,是新旧时代交替时“零余人”的代表,为新旧阶层都不容。别里科夫死了,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一个人希望祥林嫂的死,而每个人又在她走向死亡的道路上推了一把。

分析形象意义是连接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的桥梁。没有这样的分析,主题的揭示就成了硬性的灌输。舍弃了形象意义的分析,教学就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者是停留于人物特征的细心把玩,或是抽象于小说主题的概念说教。前者是泥浆里打滚,后者是高空中筑楼。都要不得,都算不上有效。

4、真正有效的教学,还应该是让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有所得。上学期在高一听公开课,看到绝大多数学生不在听。如果从课堂教学表象的角度来看,课上得真算精彩。但是,再精彩,学生不听,也是白精彩。所以,我就想,我们的教学内容要不要作些调整。(见拙文《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当然,就我们学校来说,内容调整了,学生不听的也许还多不到哪里去,因为小学初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对学习的兴趣淡甚至无,想一下子改变,真的很难。

但是,我外出听一些公开课,也有这样的感受。一者,学生为了能配合老师上好公开课,课前明显作了大量的准备,或许还有事先的预演。平时学生也会这样吗?二者,配合老师答问题的始终就那么几位,(有次一直是一个学生的回答,上课成了一师一生的谈话,像水均益的高端访谈。)别的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呢?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们在或笑嘻嘻或一脸严肃呆呆地听。即使是小组教学,也永远是一个组一个代表,他能代表全组的理解吗?也不一定。种种迹象表明,真正能接受的学生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教学能算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吗?

另外,有时候,老师设置了问题,学生一下子就答出来了,老师欣欣然。这样的课顺着老师的思路一路走来,帆悬风正,美则美矣,从效果上看,其实也是不理想的。因为你问的学生都知道了,你的问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学生增长的是虚空的自信,而不是切实的能力。

5、好的课,一般的理解是师生互动活跃,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老师的讲有时更为重要。一篇新小说,学生如果不借助于资料上的现成的分析,他们能讲得多深多透?如果也能分析深透的话,这样的课文就应该入了我前面说的“舍”的行列。优秀的教师要适当地引领学生挖掘,甚至作精讲细讲。我们鄙弃一言堂,可是一言堂不一定就是简单的满堂灌,它一样能启学生的心智,一样能开学生的茅塞。

6、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有的学生能力提高了,有的学生能力永远作低空盘旋。可见,就教学的有效性来说,老师的作用是间接的,学生才是主要动因。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来源于自主学习。能让学生愿学、能学才能让教学真正有效。愿学,是因为有兴趣;能学,是因为有方法。兴趣是老师课堂上激发的,方法是老师课堂上授予的。优秀的老师应该是运筹于课堂之上,决胜于课堂之外。几十分钟的课堂是解决不了语文这个大事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有兴趣、有方法就够了。而做这样的事必须又是在课堂上完成。

我县语文有一个省级课题,是“课内语文教学法”。我对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门外汉,说实在些,是没有兴趣,再说实在些,是没有能力。所以不知道这个教学法的想法与做法。但是,从题目上看,我很喜欢,也很赞同。语文教师管什么?把自己课堂打理好就行了。你让学生有兴趣、有方法了,学生课下自然会喜欢,会学。逼学生课外学你的语文,有意义吗?如果那个学生眼睛只盯着高考的,你逼他违心丧心地学,在当下的语文考试模式下,他的语文成绩就能提高吗?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砸金蛋活动方案策划 砸金蛋活动话术(9篇) 爱情作文600字议论文10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