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小编:admin

一、做课例研究有什么好处

教师应如何对待自己的积累与研究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按一定标准分类编排,不断收集有价值的资料,淘汰无价值的资料。如其《祝福》一课的教学资料分为四部份:

1、课堂呈现材料

(1)不同年份的教案5篇

(2)课堂实录、成功课例20多个 (纸质)

(3 )课堂录像资料10盘

(4 )各种课堂教学设想10个

2、支持性材料《彷徨》小说l册

(2)《〈祝福〉的叙述者与作者》 (段崇轩)

(3)《〈祝福〉教学一法》(虞红敏)

(4) 《简析〈祝福〉中三位妇女形象》(程华早)

(5)《鲁迅文章结尾探赏》(王能光);

(6)《新加坡与中国学生语文作业和考试之比较一一以鲁迅(祝福)为例》(谢世涯)。

(各种有价值的文献l00多篇)

3、结果评价性材料

(I)有关的评价表30多份;

(2)课堂教学日记20多份;

(3)学生的典型作业10多份、学生作业情况记录10多份

4.教学反思

(I)专题性教学反思、心得体会10多篇;

(2)教学随想10多篇

这位教师的资料积累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教案积累,上升为一种研究。从研究资料能看出这位教师的课堂实践已有系统的理论支撑,也能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甚至教学理想。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如果只是盲目地读书、听讲座、拼凑论文,或只是把一些教案、课例收集起来,是不会有什么实效的。

指向课堂实践的研究工作,使教师从不切实际的研究回归立足于本职岗位的研究,这解决了教师研究"做什么"的问题。

教育面对的是人,其本质或内涵是不变的,任何时候有意识的积累、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对课堂教学都会有积极意义。但如果积累没有指向课堂实践水平的提高,或只是陷于相同层面的材料的重复,那么,再多的材料也是没有意义的。做好课例研究工作,能解决好教师研究"怎么做"的问题。

二、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是要弄清一节课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课例研究也不是教案。教案是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方案,是由具有特定教育思想的教师制定的、面对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时代环境里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教案的意义是发生在一定范畴里的,包括具体的时间、范围,特定的区域、人群等。课例研究活动还要研究支持性的材料,结果具有普适性。

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与积累的过程,是教师完成某一课堂任务的支撑性材料。如在《项链》一课的课例研究中,材料的主题可以是"反映当时法国虚荣腐朽和没落颓废的社会生活",也可以是“细节决定成败”,“人生变幻无常”等

(1)这适用于各种课堂情况。

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

(2)课例研究的材料应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反思性材料四部分组成:

1、课堂呈现材料。课堂呈现材料指向课堂教学的实现,可以是教案、课例、课堂实录、课堂片段、说课稿、教学案例等。

2、支持性材料。包括学生学习层面的知识情况分析、课堂呈现的学习知识来源、课堂教学内容建设的支撑性教育理论资料,及其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等。

3、结果评价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是某一课堂实践情况的评价性记录,可以是简单的效果等次,可以是翔实的课堂实践得失记录,还可以是学生作业,如成功的或失败的学生作文。

4、反思性材料r教学反思是现 堂实践的心得体会.要注重成败南 失的原因分析、改进设想等。

这些材料难分轻重,课堂呈现材料是重要的,可更多时候研究的重点会指向支持性材料、课堂评价及反思性材料,因为研究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抄一个方案以应付某一堂课。

三、课例研究怎么做

1、怎样积累课例研究材料

课例研究材料的组成要求是:

(1)明确的目标。某些方面或领域会因教师积累较少而不可能做深入研究,所以目标应是教师熟悉的且有所侧重。如课堂教学语言的专门性、示范性,用语的文化内涵,表达的逻辑性、信息含量等,都有较难的要求,因此可以在一个或几个课例研究中有较集中的研求和突破。

(2)完整的结构。一是课例研究材料的结构是清晰的,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及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二是材料分类要清楚,如从文体上选择,小说可选择鲁迅的《祝福》,散文可选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合理的数量。数量以10个左右为宜。教师的工作是双线::内线是教育研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的诗意教学;外线是上好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习成绩,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要求,是教师不可忽视的生存现实。个人的研究是重要的,但外线的工作压力很大,会占去很多精力,进行太多的研究是不现实的。,

(4 )恰当的周期。课例研究一般以三至五年为一个周期。教师对第一问题的思考及实践,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发展、完善。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新手型、熟手型、专业型三个阶段,

(3)每一个阶段需要的时间是五年左右。另外,在学制上,教师要有一个完整的跟班循环,才可能对具体的课例研究材料形成一个不断设想与实践、不断跟踪、不断搜集与积累的完善周期。

2、课例研究在行动中生长

课例研究具有生长性特点,是随着研究者的行动不断深入发展的。

1)在观课中生长。

观课活动为课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观课被界定为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方法。对观课的认识,很多人止于此,即只注重课堂部分。对课例研究,观课活动的有效性在哪里呢?

观课活动分为准备、上课、评课三个阶段,从课例研究工作来看,第一阶段最重要,第二阶段是成果展示,第三阶段价值因人而异。

第一个阶段表面上似乎是为某位老师上好公开课而准备,其实是备课组、教研组甚至学校或某个区域层面教师的群体合作探究活动。这一阶段,大家会对每个细节进行推敲,最后会有较为妥当的方案。这是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是集体志趣的融合。从课例研究层面看,这一阶段会提供几种课堂呈现方案,课堂呈现细节中的“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另外,支持性材料(包括相关理论)会在方案的选选中涉及。这是认识课堂呈现的机会,更是收集支持材料的绝好机会。

课例研究者要积极参与观课的每一步骤。事先应翻阅已有的课例材料,进行细致的研究,针对开课教师的特点及学生情况,提出一套设想,在准备阶段贡献给开课教师以印证自己的研究,或使自己的设想现实化。如果是年级相同,教学进度也相同,那自己就应先上一下。

如果年级不同,也可借班试上,使自己有全面的感受,使设想更符合实际。到评课阶段,就要认真思考相关的评课意见,进行课例研究的发展完善工作。这个阶段的研究工作,要能听出"话中话"。评课者有时碍于情面,评得非常委婉;有时只拣好的说,回避缺点;有时看似无关痛痒的套话,但语气中会透出意见。这些都要求课例研究者有较高的辨析能力。

(2 )在课堂实践中生长。

教师对课堂呈现材料部分进行课堂实践。尝试从内部方案语言向外部课堂教学语言转换。要实现这个转换,个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有新的变化。个体已有结构图式的变化是渐变,一次尝试一般不可能全部实现。其他材料为课堂呈现材料及教师实践提供支持,课堂实践又促使教师积极调整课堂实践方案,搜集和充实其他支持性材料,很多人把注重个人实践理解为设计好一个方案,然后实践,如达到目的,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从课例研究层面来看,除了要尝试性地实践之外,还要不断使课例研究材料系统化,并不断升级。一个课例研究材料的完善不是一次或一年就能做到的,它是无数次实践的结果,有的也许要我们付出终生努力,一个研究周期一个研究周期地延续下去。

3)在比较、观照中生长。

教师建构的课例研究材料不可能是完美的,要不断地比较与分析、发展与完善。比较的思路是:与其他教案或课堂实录作比较,找出差别所在,分析差别原因,找到差别的支撑性理论依据。进一步的做法是:把相关的材料找出来,筛选出课例研究需要的部分,并充实进课例研究材料之中。

教师在学习实践中随时关照自己的课例研究,及时丰富研究材料。现实中有价值的言语事件、新生的有生命力的词汇等,都可以融进课例研究。一般做法是:及时写进材料里,尽快在课堂上实践、验证或找机会讨论、分析。如《祝福》一课的积累,当教师接触到叙事学知识时,就应该清楚既然由“窝”来叙述,文本就不是一个祥林嫂的故事,应该还有一个五四落潮时期失意彷徨的知识分子“我”的故事,把这些材料充实进研究材料中,能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

教师的教学研究不能止于简单的积累,也不能是不切实际的研究。课例研究可使教师轻松的成为一个研究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06-2021 语文网 yuwen.chazidian.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