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设想】

本文为九(下)第二单元第一课,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本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应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从而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能力例如给学生限定时间,通过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说出人物形象等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为强化训练效果,课前布置学生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本文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另外,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2.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中重点的语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藤野先生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批注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

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难点:

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颤颤 畸形 绯红

(学生补充预习过程中碰到的其他易读错或易写错的字词)

二、 导入新课

1.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常

我们已经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鲁迅?(提示:原名、代表作、人生经历等等)

2.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两个人是最受鲁迅先生敬重的,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为什么一向以犀利的文笔著称的鲁迅在回忆起藤野先生时竟是笔笔深情?现在,就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6—22节(时间8分钟),思考下列问题:

1.藤野先生留给鲁迅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2.后来,哪些事使我对他刮目相看?(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哪些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法指导:①学会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快速阅读文章②用批注法阅读阅读时用笔及时划下重要的语句、语段,并写边批

[明确]:

1.中规中矩、不拘小节、其貌不扬

2.四件;为“我”添改讲义、为“我”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有关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四、交流互动

(一)再次阅读11—22节,找出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体会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哪些特征或品质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等等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二)身处异乡,能遇到这样优秀并关心自己的好老师,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可是鲁迅先生后来为什么要中断学业、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呢?

快速阅读课文2331节,寻找答案

明确:因为两个事件: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追问:鲁迅先生是如何与藤野先生告别的?

明确:善意的谎言、赠送照片

五、质疑交流

本文是按什么线索来叙事的?

明确:“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经过(见板书)

六、自主小结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的教育者的形象

七、反馈练习

通过典型事例可以有效地表现出人物思想品质,你能否列举出几个典型示例(提纲式)来表现一个你敬佩的人的思想品质?试试看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但不知怎的……”一段

2.思考:课文1—5节写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相识 第一课 中规中矩、不拘小节、其貌不扬

“我”

与 相处 为“我”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藤 为“我”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野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先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之事 有求实精神

生 没有民族偏见

的 对中国人热情、友好、尊重

交 匿名信事件

往 看电影事件

惜别 赠送照片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暗线(情感线)

过程与方法:

1.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暗线

2.品读语言,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理清本文的暗线(情感线)

难点:

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回顾本文的叙事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几件事以及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质

检查“但不知怎的……”一段的背诵情况

二、交流互动

(一)快速阅读1—5节,讨论探究:

课文1—5节写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明确;13节写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45节写去仙台途中的见闻与到仙台所受的接待

(二)借助“参阅材料”一、二、三,品读15节,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示例:“标致”一词运用反语,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和愤懑

小结:其实,鲁迅对“清国留学生”失望、厌恶甚至愤懑,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三)本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即明线,其实,本文还有一条暗线(情感线)贯穿始终,你们能找到吗?

明确:

暗线就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清国留学生”失望、厌恶甚至愤懑是因为爱国,去仙台学医救民是因为爱国,爱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是因为爱国,离开藤野先生弃医从文还是因为爱国

三、拓展延伸

师介绍鲁迅《自题小像》(参阅材料四),生有感情地朗诵该诗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四、自主小结

本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即明线,其实,本文还有一条暗线(情感线)——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反馈练习

作者在文中先后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而这些情感又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题小像》这首小诗

2.完成《同行》中该课的所有练习

第三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2.学会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同本课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自题小像》这首小诗的背诵情况

二、交流互动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创作手法所谓对比是指把两个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写和手法目的是强调对比对象意义上的相对,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比也是鲁迅先生所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故乡》、《孔乙己》,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手法在以上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假设少了这种手法的运用,这几篇作品将会显得苍白无力

同样,本文也包含着对比你能找出几组,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比较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2)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3)鲁迅先生的爱国与“爱国青年”的“爱国”的比较:

前者是一种真正的“爱国主义”,后者是一种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

三、质疑交流

鼓励学生就本文还不懂的地方加以质疑,可以是词语、句子的理解,也可以是文章立意、主题方面的疑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带领学生补充揣摩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自主小结

对比是鲁迅先生所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本文通过三组对比,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理解了为什么鲁迅先生那么敬重藤野先生

五、反馈练习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请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体会对比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用批注式阅读法继续阅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概括主要事件和人物形象

参阅材料一:我国的“辫子文化”: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头发的故事》(节选)

——鲁迅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参阅材料二 《离乡者的悲哀》(节选)

(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参阅材料三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参阅材料四 《自题小像》——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作于:(1903年)

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 赠我”

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

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

灵台:(书面语)心灵

神矢,爱神的箭

故园:祖国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这首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热血青年哪个不爱自己的祖国,中国的爱国志士哪个不仰慕屈原可以想见弱冠之年的鲁迅捧读《离骚》,耳边萦绕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东渡扶桑求学的鲁迅,忘不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炮火硝烟,忘不了清政府于1901年签订的卖国条约,忘不了东北三省依然踏响着沙俄军队的铁蹄……同窗至交许寿裳曾为这首小诗作了最好的注释:“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迢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末醒,不胜寂寞之感,未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灵台无计逃神矢”,作者在这句诗中,将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作恋人作者的心灵是无法逃脱爱神丘比特射出的那柄神箭的,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热血,他的故乡绍兴的双江溪畔矗立着大舜庙,会稽山下屹立着大禹陵,爱国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都是他的同乡,私塾里学得的方方正正的汉字是构成他思维和思想的原素,黄皮肤、黑头发也使他痴心不改鲁迅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尽管他当时痛恨卖国的清政府热爱祖国和痛恨清政府一点儿也不矛盾,恰恰两者相互依存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愚昧、没落,才使得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风雨飘摇,任人宰割“灵台”即心灵,心灵是爱恨交加的,所以一个“逃”字用的极妙国家被毁成这样,政府虚弱成这样,民众麻木成这样,然而,有志青年的责任心,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是“逃”不掉的初到日本留学,倍感落后国家国民的屈辱,国家的尊严不保个人的面子何存?!当年的留日学生被日本人歧视、小视是常有的事人们所熟知的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正可表明鲁迅当时的心态和心境在日本鲁迅看到幻灯片,片子里放映的是同胞围观俄国人斩杀中国人的情景但见片中的国人表情木讷,脸上全无血气,身上全无傲骨,心里全无激情由此,鲁迅想到要拯救民族和国家,员首要的是强健人们的心灵,再造民族精神,这比人体无疾病更加重要于是鲁迅放下了听诊管拿起了羊毫笔鲁迅的弃医从文也是“逃”不掉“神矢”的原因恨之切,源于爱之深,爱国之情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就好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样,我们从情感上也无法摆脱我们自己深深扎根的这片古老的土地“灵台无计逃神矢”,正是一颗赤子之心的心音

“风雨如磐暗故园”,指的是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阴霾密布,晦暗无比“风雨如磐”有一种重压之感,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风雨飘摇是故园,而磐石沉重却压在作者的心头晦暗是社会的现实,重负也在作者的肩上鲁迅要用一杆笔刺破黑暗的帐幕,给人间带来一片天光但是,他的心思.他的心意,又有谁能够洞悉,又有谁能够知晓呢?!

“寄意寒星茎不察”,表现的就是一种“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的心情,是一种“知音少,弦断有准听”的感慨,是一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惆怅,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智者的痛楚……所不同的是,屈原在《离骚》中所说的“荃”指的是君王,而鲁迅在《自题小像》中所说的“荃”指的是亿万同胞,指的是民众正因为有了这种差异,鲁迅为“荃”赋予了一种清新的现代意识如前所述,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历代文人中是一脉相承的文心千古,文人对祖国对民族也总是那样的一往情深从屈原到杜甫到辛弃疾文天祥再到龚自珍,人们都说他们是爱国诗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屈原也好,杜甫也罢,他们终其一生也没有弄明白祖国与君王不是同意语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他们只知道忠君,却不知道怎样报国他们不知道君王不能代表国家,而国家却应该选择君王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没有民主的意识,没有共和的意识,而古代罗马的学者就已经有了共和政体的概念,有了议会概念忠君不是真正的爱国,像宋代岳飞那样的忠君,只能说是误己又误国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作为留学生的鲁迅显然是清醒的多,理智的多了他知道,祖国和民族是同义语,而祖国和君王却是两回事因此,他同样是用一个“荃”字来作比喻,这“荃”字已经与“离骚”中的“荃”有了天壤之别只是鲁迅的一片丹心,一片赤诚,一往情深的执著与屈原大夫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他们所钟情的对象

正像许寿裳先生所言,“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用他的一生实践了的格言轩辕,从字面上理解是黄帝的意思显然,这里的“黄帝”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古老的中华大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民族,象征着可爱的祖国母亲“我以我血荐轩辕”,读着这样铿锵有力的诗句,我们怎么能不怦然心动它使我们想起数千年中图历史中那些义薄云天、舍生忘死的志士仁人,它使我们也见贤思齐要与作者一同抛洒一腔热血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有一等的胸襟,才会有一等的诗篇而直抒胸臆的诗歌更是如此《自题小像》虽然是一首小诗,可它却能激起我们心底那巨大的波澜,这正是因为作者的襟怀博大、志存高远有血性的人说出的话自然与众不同,与其说这是文章词句的魅力,不如说是气质性格的魅力有的时候,我们对大诗人脱口而出即成名句并且千古传诵,多多少少感到迷惑不解其实,此中之味恐怕不在文字本身的奥妙,而在于作者的胸怀和境界无疑,“我以我血荐轩辕”,是格言式的名句,它好似暮鼓晨钟撞击着一代代青年人的心灵正如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旷达,“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魄也将流传久远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不仅这样说,也实实在在是这样做的在他五十五岁的短短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了多少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著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学界的泰斗,成为中华民族理性与良知的代言人鲁迅以他的批判审视的目光,注视着中国传统文化,注视着整个国家的民族性他启迪着后人,告诫着后人,激励着后人他确确实实用他全部心血凝结成一部部作品,实践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宿愿

《自题小像》这首诗的个性鲜明鲁迅在诗中很善于运用典故“神矢”使我们想起古罗马的丘比特,“荃”则使我们亿起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古代西方的典故和古代中国的典故同时出现在这首小诗中,没有一点儿生硬的感觉,相反,倒有—种中西合璧的味道在里面这既反映了作者在创作上的不拘一格与艺高人胆大,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驾轻就熟、左右逢源的本领诗中用典的传统、在宋代表现得最为突出但用典多常常破坏了诗歌的朴素与自然,使诗句流于晦涩沉于艰深沉于诘屈聱牙用典的同时使诗句保持——种天然美,确实需要功力鲁迅不愧是经纶老手,文字巨匠,语言大师,文章泰斗典故在他的纯朴、流畅、活泼的诗句中,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空灵的用典,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力度,扩展了诗歌表现力的空间

“神矢”和“荃”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历史跨度,给人以厚重、雄浑之感,也给人以苍劲、深邃之感正因为有了这种扎实的铺垫,才使得“我以我血荐轩粮”的终句更有份量四句诗中,有箭,有石,有草,有血这些有声、有色、有形的质感的词汇运用,使诗句更加形象化,更具立体感读者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个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箭,仿佛是射在自己的身上,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风雨也好像是抽打在自己的身上,和故国一起颤栗;寒星也如同眨着迷茫的眼注视着自己,没有人理解不眠人的心情;而血也同样在我们的血管里沸腾,为国捐躯、共赴国难男儿人人有份儿

《自题小像》本身就是一支神矢,它射中了每一个读它的人它让读者去爱作者,让读者去爱作者所爱的祖国,让读者去爱作者愿用生命去实现的理想鲁迅的小说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而他的这首小诗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的形象,通过这首小诗呼之欲出地站立了起来,他向我们走来,又向远方走去”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的母亲说课稿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高铁应急演练心得体会 林业工作会议上领导讲话(汇总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