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语文版高一必修)

小编:

【教学目的】

1.精读能力的训练。

2.分析方法的训练。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中国妇女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与坚韧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老舍先生精心的谋篇布局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对课文中突出的“软中硬”性格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播放歌曲《懂你》,学生听歌曲。

2.教师讲述:(边看边念歌词)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同学们,听着这首抒情的歌曲,是不是都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呢?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

3.现在请你用一句话你认为最贴切的话概括一下你的母亲的性格?

4.导入新课:母亲的形象在我们的心目中举足轻重、独一无二,歌颂母亲的语言可以是华丽的,可以是平实的,可以是深沉的,也可以是稚嫩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语言都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其中都蕴含着我们对母亲浓浓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所写的《我的母亲》,来感受老舍对他母亲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

1.肥美:意指肥沃丰美

2.姥姥:前指外祖母,后指老人

3.家谱: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主要人物事迹的书

4.出阁:地方语,出嫁

5.洗三: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6.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7.绞脸:用一条线两股相交,绞去妇女脸上的细毛

8.庚子闹“拳”:指庚子年,即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9.撑持:支撑维持之意

采用抢答法。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注重基础的字词的积累。

2.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1966年8月24日含冤去世。老舍1924年夏天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教书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出版了《老张的哲学》《二马》等长篇小说,奠定了他在新文化领域中的坚实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在山东的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担任教授,教书育人之余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和《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微神》等中篇小说。其中以描写人力车夫祥子命运经历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有影响力,成为老舍的代表作品。1944年,老舍开始了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这部作品有着深刻历史内涵和时代份量的巨著。

老舍在40年代后期曾去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归来,怀着对新生活新人物的赞美之情写了很多作品。像《龙须沟》《茶馆》《全家福》《正红旗下》等,由于老舍的努力和创作,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的文学成就和威望使他成为全国文联和政协副主席,同时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初期,老舍受到周总理的保护,但红卫兵还是在1966年8月的一天冲击了老舍的小院。这位一辈子不愿扭曲自己心灵的艺术家,愤然投湖自尽了。他以自己宁折不弯的高洁人格力量,替那段历史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提前布置让学生在下面搜集相关内容,学生谈不到的教师加以补充

3.写作背景: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明确文章的题材和创作背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四.初步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依据“课文提示”所提供的信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理清课文每段的内容,找出叙事脉络,初步了解作者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老师与同学在阅读的基础上小结。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请同学们在阅读基础上讨论,体会母亲的事迹、品德、性格,请同学们用“母亲是________”的格式为题说句子。

要求:在课文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的一生和其优秀品质。

参考:母亲是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的人,母亲是在父亲去世后,独立抚养三个儿女和姑母的人,母亲是靠给人家洗衣缝衣,手终年鲜红微肿的人,母亲是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总让残破的铜活发着光的人。母亲是永远会让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的人。母亲是无论手中怎么窘,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款待客人的人。母亲是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人。母亲是给亲友,邻居帮忙,总跑在前面的人。母亲是宁吃亏,不逗气的人,母亲是并不软弱的人。母亲是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的人,母亲是能把心横下来,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的人。她是把泪往心里落的人。母亲是把“软而硬”的性格传给了我的人。

3.《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叙事散文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性格特征和对我的影响为纬线,把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根据以上的概括和文中的事例找出母亲最突出的特点,以及对我产生影响的句、段。

课文前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养成了“好客的习性”,形成了“软而硬的个性”,“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同时,坚持做人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些内容贯穿全文,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五.小结

整体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六.布置作业:

1.再读重点段落(第12,13,15段)体会老舍先生语言运用的妙处。

2.可到图书馆查找一下老舍记述母亲的其他散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体会主旨

1.班上同学轮流分段朗读课文。

2.教师和学生以问答的形式来全面的理解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以及文中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深情。

⑴.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通过文章中介绍母亲娘家的情况,说明母亲从小生在农家,知道日子的艰苦,劳动的可贵,为她“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以及“软而硬”的个性等都埋下了伏笔。

⑵.文章中用第8、9、10段介绍父亲去世后母亲独立撑持一家生活的情况,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描写具体体现了母亲的优良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怎样?

参考:对父亲去世后的叙述描写,是为了突出母亲勤俭、耐劳、朴实、善良的优秀品。体现母亲勤俭的描述——“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终年没有

休息,可是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体现母亲执着——“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体现母亲朴实——“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颂扬母亲为人热情——“给亲友邻居帮忙,他总走在前面……”母亲的一言一行在作者幼小心灵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爱花,爱清洁,守秩序”以及“好客的习性”。

⑶.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课文读后感受: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教师,是母亲用血汗和毕生精力养育了我们,是母亲把个性、品质传给了我们,我们也要用真心去爱母亲,敬母亲,呵护母亲,关怀母亲,用最大的努力去回报母亲。

三.精读重点段落

文章13段时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在这段中作者写了几件事情?那些细节描写能体现母亲对儿女的真挚母爱?并谈谈它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这一部分主要写三件事。这三件事的内涵在于表现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第一件事: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做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不止是母亲对儿子的全部的爱,也是母亲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第二件事: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着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的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细细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的奉献、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仔细品味,令人潸然泪下。

四.揣摩老舍的语言特色

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是浅显通俗,朴素自然。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提示: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轮廓”的一种画法。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作者善于运用语言,体现句式的抑扬之美和错落之美。

提示:在一句话内要注意词与词平仄相交,而几句话连用则要注意尾句平仄的互相呼应。整段文字中或骈散结合,或用语上的雅俗结合,参差有变,就显出一种错落之美来。

如“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如课文第11段中用了一些俗语,也有并列句,交错变化,却有哲理,有韵味,有错落之美。

4.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达内心的恐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五、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庚(gēng)子闹拳巡察凄惨花矫

B.窘(jiǒng)迫折扣疑虑承继

C.敷(fú)衍刮痧绞脸贺吊

D.生疏(shū)火焰出阁青爽

2.下面加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晓至晚(天明)肥美(好的意思)

B.庚子闹“拳”(指义和团运动)刮痧(中医病名,指霍乱,中暑等)

C.拥挤不堪(忍受)家谱(依事物类别编的表册)

老儿子(最小的儿子)份礼(对办喜事的人表示祝贺的钱或物)

3.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方框中的词语,搭配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生活是这么清苦,__________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________这样,我_________对母亲提升学的话。

A.尽管因为只有才敢

B.虽然但是只要才能

C.因为所以只能才会

D.虽然但是只因才可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是老舍在母亲刚刚去世时为纪念老母而写的。

B.母亲的一生中最具典型特征的性格是勤劳、朴实和为人热情。

C.《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主要歌颂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D.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是朴素自然,把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

六.课下作业

练习册作业一、二

预习下一课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课文朗读

六我的母亲

老舍

母亲的娘家在北平②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的母亲胡适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实用5篇) 党员转正介绍人发言(汇总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