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例

小编:

读了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赏析文章,发现称赞美词应有尽有,很难看到质疑微言。作为语文教材,教师教学这一课,面对的读者对象是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感召下的学生,在引导学生吸纳古文人光彩照人的优秀人品的同时,也应摈弃陶渊明消极避世的落后思想。为此,我本着古为今用、去劣存优的辩证原则,导引学生细致剖析了这篇课文。

五柳先生即陶渊明,可文中只用暗示,足见先生不想张扬自我。他物质生活贫困,心胸却豁达放旷。一贯坚持三个特别的爱好,可见他任性随意,率真而不矫饰天性,追求精神上的快乐,这是令俗人可望不可及的生活态度。换句话说,五柳先生具有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性格。

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文中的两句话,一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另一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因为前者最容易被学生误解,后者要深入理解不容易,所以,我视之为学生的学习难点。

为了讲清这两句的含义,我采用了“拓展引申”的教学方法。

“好读书,不求甚解”,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职,不在一字一句解释上过分深究”。该意思很容易误导学生。个别学生有可能会把它理解成“这么说,日后读书完全可以囫囵吞枣,不必在细微处咀嚼探究精华了。”为了说明真意,我举了两个实例:看报纸的人往往只读黑体大标题,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即可了。或者查阅参考书的时候,可以只读目录,了解大概后,找到自己想查的内容后再具体翻阅。这样的读书法叫“浏览”,其好处在于知道概貌而无需花太多时间与时间在上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浏览的读书方法。但是,跟个人学习或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就必须仔细品味,并认真探究其来龙去脉,而不能再用简单浏览的阅读方式了。

根据注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是“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其中,“戚戚”意为“忧愁的样子”;“汲汲”意为“心情急切的样子”。这一句话提炼了文章的主旨,是五柳先生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也是陶渊明要表达的个人心声。

一个人生活在世间,如果能做到不因贫贱而忧愁,内心一定非常强大,性情必然是淡定沉稳的,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但是,如果过分安心于贫贱的生活处境,势必容易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甘于落后的庸庸碌碌之辈。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年轻人不应该太过于安贫乐道。

至于为官之事,就要看为官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做的官,内心抱定做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了。假如做官是为了捞钱财,我们应该鄙视;如果做官是为造福一方百姓,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在陶渊明所在的封建社会里,做官靠门第举荐;今天,做官往往也靠门第。陶渊明有机会当官,但他不喜欢污浊的官场,所以抱着“惹不起却躲得起”的理念,不顾面子等客套虚荣表面东西,愤然辞官,远离官场,到山上过起勤苦的农耕生活。其实,他完全可以选择做个清官以造福百姓的道路。或许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种美好的愿望最终无法实现吧?

通过教师精心点拨,学生之间互动,我们师生基本上取得了这样的共识:陶渊明人品高洁,追求精神快乐,至少比那些痴迷官场的人进步多了。但是,他完全可以选择另种道路,学习苏东坡的做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个地方小官,远离朝廷,奉献才华以造福百姓。这样的生活,要比他躲在深山隐居要幸福多了。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八下22课《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及点评(两篇)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实用一片树叶的奇迹读后感(案例14篇) 最新志愿者发言致辞简短 志愿者代表发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