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2课《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及点评(两篇)

小编:

师:“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诗中的种菊人可谓有闲情逸致。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求名利的著名诗人,好吗?

生:(学生齐声说)好!

师:要读书,先识字。打开课文,听录音,圈画新认识的汉字;手中无笔书不读,手中有笔吗?

生:有!(学生把笔举得高高的)(学生听录音,圈画,注音;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

师:大家刚才学习的注意力很集中,有新认识的汉字吗?

生:有。

师:那么,我们把新认识的汉字,以我们的右手食指为笔(学生举起了自己的右手食指),写在我们的左手掌上(学生端起自己的左手掌),因为自己的左手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右手的,好吗?

生:好!(学生很兴奋地用自己的右手食指,在自己的左手掌上书写)

师:哪些同学愿意把今天新认识的汉字写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

(学生争先到黑板前,书写:嗜、辄、吝、堵、箪、晏、黔、汲、 俦、觞、欤,还有的在座位上查字典)

师:这些字,哪位同学能把你认识的给大家读一下?

(两名同学先后站起来,读黑板上的汉字,老师替他们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

师:我们一起读这些汉字,好吗?

(学生齐读汉字)

(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是不可或缺的。“强化”是必需的手段,方法则是不宜相同。)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略)

师:要了解不求名利的五柳先生,先得了解课文的大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对于难懂的句子、问题研究研究,也可以写在黑板上,大家研究。好吗?

生:好!

师:在读书质疑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对于解疑,你们有什么经验和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始了,老师却让学生谈谈经验、方法。这个安排合适不合适?)

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

生:参照书下注释,词语的解释还可以根据书下注解来推测。

生:看有关的参考材料。

生:与同学讨论交流。

生:查字典和工具书。

生:问老师。

……

(这里,可以看出老师是想不留痕迹的把“方法”告诉同学,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完成学习任务。应该说,应该有的方法都有了,以下的教学进程也验证了读书质疑、解疑的方法。不过,在内容环节的安排上,还应做点文章。像杨老师“质疑”“解疑”的教学过程,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其实践中的方法,再布置任务。这样合乎人们的思维习惯。好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都有过此种经历:教学中学生已开始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老师忽然插一个别的什么,给人不贯通、不流畅的感觉。这样的教学细节,应该引起重视,从严要求,刻求完美(虽然教学是个遗憾的艺术)。)

师:老师觉得大家不但有方法,而且还有很好的学习态度观念,很了不起;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列出自己的问题,交流解疑。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疑难,查找工具书,前后左右交流;教师巡视,也与个别学生交流;学生把疑难写在黑板上,学生再次查找工具书,研究交流,到黑板前解疑)

师:(看着学生在黑板上质疑和解疑的过程)黑板是我们交流的大舞台,看看黑板上同学们交流的结果,你还有什么异议和补充?

生:“以此自终”中的“以”不应该解释成“凭”,应该解释成“来”。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以”还应该解释成“凭”,因为我在字典中找到了根据。(读字典中的一段原文)

师:这位同学,你能告诉老师,你找到根据的书的名字吗?

生:《古代汉语常见疑难词语解释》。

师: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是可贵的,能为自己的异议找出根据更是可贵的。希望同学们能养成在发表自己意见时有根有据的良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课文的大意有所了解,那么,课文中的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呢?

生:(快速搜索课文)爱好喝酒。

生:爱好写文章。

师:你们说五柳先生爱好读书,爱好喝酒,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可以证明?

生:五柳先生爱好读书,因为课文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生:五柳先生爱好喝酒,课文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可以证明。

生:五柳先生爱好喝酒,还有句子可以证明,“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辙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书看的仔细,还有补充意见吗?

生:(齐声)没有。

师:课文中说五柳先生爱好写文章,他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齐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师:这句话又是那个词最能体现他写文章的目的?

生:(齐声)自娱。

师:爱好读书、爱好喝酒、爱好写文章的五柳先生生活情况怎样?

生:(学生抢着说)贫穷,生活艰难。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证明?

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师:面对贫穷生活,五柳先生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生:晏如也。

师:“晏如”是什么意思?

生:(学生抢着说)安然自若的样子。

师:大家说的真好,对课文的了解也透彻,那么,课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既然大家对五柳先生这么了解,那么,你能否用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五柳先生这样的人吗?你赞赏他的处世方法吗?

(学生边交流边用笔把看法及原因写在纸上,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师:来试试吧,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欣赏五柳先生的为人,因为它虽然家贫如洗,缺吃少穿的,但是它能安然自若,不慕荣利。

生:我佩服五柳先生,课文中黔娄的妻子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也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生:我喜欢五柳先生,因为它能在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他生活困难,但是却淡泊名利、悠闲自得;他安贫乐道的高洁人格让人敬佩。

……

师:我很赞成同学们的说法,有理有据的;可能还有的同学不欣赏五柳先生的为人,对五柳先生的处世为人报有批判的态度,只要有理有据,也可以。课后用笔写一些,好吗?另外,把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和有价值的发现也记录下来,汇集在一起,好吗?下课。

【点评】

语文的阅读教学历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语文教师可以凭借几尺讲台,演绎历史,创新未来。对于语文教学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历来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近几年来,在大连语文教学讲台上,我们先后推出了“板块式”、“品读欣赏式”、“示范答疑式”、“问题讨论式”等课型,推出了一批教学有创意的中青年教师,在大连市语文教师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上好语文课的一些细节问题凸显其重要性。在“传承”与“创新”的意识交错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使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与规范,现将2005年4月份“初中语文教学大奖赛”中获奖的两节课,整理出教学实录,奉献给广大语文教师。文中有几处加了评点,不过是引导大家对此类问题有所思考,希望不会影响大家对教学实录的整体把握。

这节语文课,如果要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朴实。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上过的课,是最常见的、最平实的框架。但就一点而言,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以这种课型为底线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当以上成语文课为第一要务,然后再考虑翻新。

以上教学实录所选教材,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自读文章。不言而喻,“自读”的特点味儿不是很足(没有苛求的意思:它是市级大奖赛所选篇目,又是借学生上的课),因此,就又有一个如何上好自读课的研讨任务。我们抛砖引玉,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见智见仁,切磋碰撞,共同进步。)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第二篇

执教:虞芳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请大家将书本打开,一起读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我觉得少了闲适自得的味道

师:怎么能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来呢?

生:我认为应该多读课文,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师:知其人才能读其文,请坐这篇文章要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老师觉得有这样几个方法:一是读好四字短语的节拍,文章中有许多四字短语,读的时候中间注意一下停顿和延长,比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大家试一试好不好?

(生自读)

师:第二个注意点,有些句子的结尾要处理一些拖音,比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味道就出来了我们看一看,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读拖音的?

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我们朗读的时候节奏不要快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这一遍就读出了味道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这些词语的含义:

(屏显)

亲旧知其如此 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

因以为号焉 亦不详其姓字

短褐穿结 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旧”这里是旧交、旧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的“去”是“离开”

师:现在呢?

生:到某个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的“或”在这里是“有时”

师:现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饮辄尽”的“造”意思是“往、到”,现在的意思是“制造”

师:“制造”,请坐

生:“因以为号焉”“以为”是“以之为”

师:真不简单,把省略的部分补足了“以之为”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什么东西作为

师:对吗?宅边有五棵柳树,把这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是“用”还是“把”?

生:把

师:也就是“把……作为”,现在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生:“亦不详其姓字”的“详”是详细地知道

师:“详”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现在的“详”是“详细”谢谢!请坐请这位女同学来说说

生:“短褐穿结” 的“穿结”是衣服的补丁

师:哪一个词是补丁?

生:“结”是“补丁”

师: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最后一句的“不求甚解”就是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师:现在我如果表扬你,说你读书不求甚解,你高兴吗?

生:不高兴现在可能是读书不严谨的意思吧

师:读书浮光掠影,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组词语有一个共同点?

生:我认为应该是古今异义

师:我们把这八个古今异义词弄清楚了,就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了解古今异义的知识

(屏显)

古今异义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现代汉语中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语言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生齐读)

师:其实,这不是新的知识同学们学过“长河落日圆”吗?“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黄河

师:在古代汉语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的“河”呢?

生:河流

师:词义扩大了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什么意思?

生:妻子和儿女

师:现在的“妻子”就专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涕泗横流”中“涕”是指什么?

生:眼泪

师:现在呢?

生:鼻涕

师:词义转移了弄清楚古今异义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语句下面我们继续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来“说读”课文就是看着原文,说出它的大意比如: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就像这样说下去,如果哪里说得不够有把握,请做好记号下面请同学们自言自语地说起来

(生说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问题吗?

生:有

师:有问题才是真正地学习了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大胆地提出来,好吗?

生:最后一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欤”

师:请你来帮助这位同学

生:这个字在古代相当于“呢、吗”这种疑问性的词语,放在句子的末尾

师:有同学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他是在表示自己是在古代圣贤之王统治下的人民

师:请坐他希望自己是那样的子民,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可以这样:说的是无怀氏统治下的子民吗?

生:第一段“箪瓢屡空,宴如也”这两句的翻译前一句是“很贫困,难以吃饱”,然后是“安然自若的样子”,要用什么把他们连接起来呢?

师:一方面他很贫穷,很苦;一方面他又能够安然自若,你说这两者之间用什么词语连接比较好?

生:但是

师:但是表示转折,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倒数第二句“以乐其志”

师:请这位同学来帮助你

生:我觉得这里是说五柳先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以此来享受自己的志趣

师:她把“乐”翻译成享受,在这种乐趣中感受到快乐,意译为“享受”,句子很通顺,请坐,谢谢你!

生:我不知道这个“黔娄之妻”它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齐国勇士的妻子

师:黔娄是一个人名

生:那“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黔娄的妻子”?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女子是没有发言权的,这里怎么又引用了他的妻子的话?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有没有哪个同学能够回答他?

(生沉默)

师:黔娄是古代的一个隐士,他拒绝高官厚禄的聘用,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赞美黔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他家人对他的赞美与他妻子的地位无关懂他的人对他的赞美,那才是真赞美

生:第一段的“闲静少言”是说他不善言谈还是什么?是不是贬义的意思呢?

师:这里不是贬义,因为在东晋时期,很多士大夫很多文人喜欢聚到一起清谈、空谈,而他却是“少言”,不怎么说话,没有贬义,是说他有自己的志趣我们解决了这样一些翻译中的问题,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屏显)

说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师:我感觉这个五柳先生很特别,闲静少言,别人都在夸夸其谈,他就不喜欢说话,性情很特别还有其他特别之处吗?

生:他性情比较直率,去人家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师:不是喝完了就走,好像是喝醉了就走吧?喝酒非得喝醉,而且喝酒的态度很好,不像我们现在还有人耍酒疯,还要推诿从喝酒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啊?

生:直率

师:在这里,全文172个字,花了六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喝酒,那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他的率真古代文人写到喝酒往往和什么东西有关啊?

生:愁

师:李白说“举杯销愁愁更愁”,可是陶渊明有什么愁呢?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但是在现实社会却屡屡碰壁,最后归隐田园即使归隐田园,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志向的涌动,社会现实又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志向,于是只能用喝酒来排解啊这是喝酒的特别,还有什么特别呢?

生:五柳先生很贫困,他衣服上有洞有补丁,但是他却安然自若,一点也不慌张,我觉得这个很特别

师:他的心态很特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依然安然自若

生:在那个年代,别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五柳先生却不慕荣利,我觉得这点很特别

师:你很敏锐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别

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读书很特别

生:我觉得他给自己取字号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师:古代文人取字号的时候都追求高雅,追求深意,五柳先生不是的,柳树是农民宅旁种的,稀松平常,他就以五柳为字号了貌似随意,其实有深意,他的自然恬淡的性情就表现出来了还有特别之处吗?

生: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但是自娱自乐

师: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呢?

生:他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些爱好

师:请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当时很多文人写文章是献于公卿之家来博取功名的,五柳先生写文章是自娱自乐的,很特别

同学们,就这样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很特别的五柳先生,大家觉得这五柳先生是谁呢?

生:陶渊明

师:为什么?

生:结合陶渊明写过的一些诗作,发现虽然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那种平淡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我认为这里说的就是陶渊明自己

师:你能不能说一下他诗作中的某一句诗,来印证一下?

生:《饮酒》里面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请坐悠然、恬淡,和这里所描绘的是一致的还有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描述了陶渊明所向往的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他期待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的就是陶渊明,所以这篇文章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师板书)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特别的五柳先生,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也有许多特别的地方,比如文章花了很多篇幅来写喝酒,既写出他的率真自然,也写出他内心深处的壮志难酬的闲那么,和其他文章相比,还有哪些语言表达上的特别之处呢?

生:这篇自传中没有写这个人的名字,而且没有交代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只写了一些小事来显示他的志趣

师:她说了两点,故意隐去他的姓名字号,含蓄之美;不写大事写小事,表现人物的生平特点

生:我觉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没有太多的修饰,很自然,很率真

师:我们要求的是语言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比如在这个自画像中,陶渊明有很多文字是哭穷的,能不能把他哭穷的文字读一读?

(生读“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

师: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穷?

生:吃、喝、穿、住

师:还有一些地方也写他穷的

生:家贫不能常得

师:想喝点小酒家里没钱从这些方面来极度渲染他的贫穷,他哭穷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用他物质上的贫乏来衬托他精神上的高尚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这里写“贫”,是为了突出他贫贱不改其志,愈贫,他的人格、他的坚守愈是高贵(板书:写贫贱 安贫乐道)

课文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黔娄,陶渊明把自己比作黔娄这一类人,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师: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还有别的原因吗?可以看课文注解

生:都是隐士

师:身份一样但是我以为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看资料介绍

(屏显)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以无功不受禄而拒绝,他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贫困一生,死后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袍,垫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

(生齐读)

师:黔娄是这样的一个人,拒绝高官厚禄,贫穷一生,直到死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没有改变自己的操守那么陶渊明自比黔娄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他可能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娄一样,坚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师:陶渊明想表达的意识是说:我即使贫穷一生,也断然不会改变我的节操所以在这里写黔娄表现诗人清高坚守的决心(板书:比黔娄 清高坚守)

我们看,黔娄死的时候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黔娄死后,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这个被子太短了,黔娄的脚露在外面,这是不合古代礼仪的曾参就建议把被子斜过来盖黔娄之妻说: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后让他不正黔娄之妻是真正懂黔娄的,这个“正”字特别有意味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在这里表达一种清高自守的决心,他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正气的,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艰难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传》还是一曲正气歌(师板书)多少文人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去附庸,但是他没有,因为内心有正气在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篇文章有172个字,但是用了9个“不”字,请同学们把带“不”字的词语圈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这么多“不”有什么用意吗?

生: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他坚定的信念

师:表现他坚定的信念就用“不”吗?好像不仅仅是如此我们来看看把“不”去掉怎么理解

(屏显)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慕荣利是指哪些人?

生:世人

师:求甚解的是哪些人?那些好清谈、空谈的人,他们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吝情去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明想走又不走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当时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而五柳先生用这个“不”表达的是他的决心,这其实就是陶渊明在与恶俗的世风、糜烂的社会现实高声地说“不”所以,文章用了那么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表现他的特立独行,他与这个社会、世风、人情是不一样的(板书:用“不”字 特立独行)

刚才有位同学说贫贱是衬托安贫乐道,比黔娄是衬托自己的清高坚守,前面是反衬,后面是正衬,用“不”也是反衬所以衬托是的主要的表现手法(板书:衬托)

(屏显)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叫“衬托”用衬托手法来写自传,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显得含蓄内敛

(生齐读)

师:含蓄内敛表现在他用了那么多的“不”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又不显得疾言厉色大家知道屈原也是一个与社会风俗格格不入的人,屈原选择的方式是什么?

生:投江

师:这种行为让我们敬畏,但是我觉得陶渊明比他做的更好陶渊明隐居以后追求自己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超脱,所以陶渊明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师板书:精神家园)

当我们面对恶俗的社会风气的时候,我们固然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是我们更需要有自己内心丰富的精神追求所以,陶渊明对后代的诗人影响很大,比如杜甫、李白、苏轼……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做了四件事:

(屏显)

细读

析读

说读

吟读

我们通过吟读来感受文章的音韵,通过说读来理解文意,通过析读来走近人物,通过细读学会了衬托的手法,我们就这样一步步走近了陶渊明,走向了文章的深处希望同学们像陶渊明一样拥有内心的人格坚守,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下课!

课后反思:

执教《五柳先生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文本细读”上进行了一点有益的探索

为什么要用“细读”的策略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呢?

全文172个字,字字珠玑,有必要将这些“纯度”非常高的文字“溶解”开来,细细品味;

课文虽为文言,但是在理解句子意思上并无太多的障碍,学习时间充裕,深入挖掘文本就成了一种可能;

对于陶渊明隐居时的心境,学生大多数都有思维定势,以为他必然是悠闲自得其实不然,陶渊明当时的心境是很复杂的,是悠然而沉郁、自得且忧伤要想深切感受这一点,就得循着文字,逐层探幽

《五柳先生传》的文本细读活动,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课堂的结构是“逐层深入”的从文本意义来看,自画像、正气歌、精神家园,呈现出明显的阶梯递进;整体布局来看,吟读、说读、析读、细读,步步推进,渐次走进文本的深处;从板块细节处理来看,“说说先生的特别之处”、“这位特立独行的先生是谁?”、“解说他的特别”,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言行而深入剖析精神实质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螺旋上升”的这堂课,学生通过吟读感受声韵,通过说读理解文意,通过析读走近人物,通过细读揣摩手法学生的思维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初步感受到深刻感悟的过程

学习的指导是“细腻有致”的教师细腻的指导,是学生文本细读活动的抓手比如,朗读的指导,我就做了这样一些工作:关注读音和句读、读好句首的顿音、四字短语的节拍、特殊句式的语气语调,这样就使得朗读活动有立体感、有层次感,避免了机械重复和平面滑行

通过文本细读,这堂课基本达到了短文深教的目的,作为教者,我以为,在实施文本细读策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细”不是“碎”,要对文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发现,理解文言句意,如果采用传统的逐句翻译的方法,虽然在知识点的覆盖上可以更广一点,但是将导致形式呆板、鸡零狗碎的结果,于是,我就对本课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和整合,用8个古今异义的词语翻译支撑起这个板块的学习,并且用课中小讲座的形式,将“古今异义”这种特殊文言现象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提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就更集中更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读,不宜“广积粮”,更宜“深挖洞”

“细”是为了“深”,但是“深”要有度比如,对于作者抒发的情感,我的研读,有这样一些收获:抒发了对醇厚朴实的上古社会风气的向往、对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的坚守,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壮志难酬的忧愤……再比如,对于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我的研读收获是:作者笔下的五柳先生,是忘怀得失、安贫乐道的隐士;是率真况放、特立独行的诗人;是正直清高、守节不移的大写的人……但在课堂学习中,我却并没有将自己如上的研读作为学生文本学习达成的目标,而是相机进行了调整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力求文本研读的“深”,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前经验,尊重学生理解力现状,掌握好细读推进的“度”,浅了不好,过犹不及

穿插资料是细读的有效推手,对引进资料要精心剪裁在备课初期,我选择了八段资料,计6000余字,力图通过丰富的资料穿插,推进细读活动,后来不断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选了三段:陶渊明归隐后的极度贫困、陶渊明的“饮酒”、黔娄的典故,作为文本细读的补充材料,这三段资料的穿插,对于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方面起到了“点化”的作用,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比如写贫困与他的“穷且益坚”的关系);另一方面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比如写五柳先生对高贵人格的坚守)

细读活动过程,要用艺术的追问去促进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追问,就是在研读人物形象的时候,我问学生:“这个特立独行的五柳先生是谁呢?”,学生都回答说是陶渊明,我追问:“为什么说是陶渊明呢?”第一个学生说:“我是参照的教学参考书”,我问第二个学生,他还是说参照教参,我说:“翻阅教材是一个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么?”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介绍,有的结合陶渊明的诗歌,有的回顾他写的《桃花源记》……可以说,这个追问,就让学生借着学习经验进入了文本深处所以,我认为,追问对于文本的细读、深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需要我们老师捕捉瞬间的有效信息,迅速加工,机智发问。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增加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等等。“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是开放性练习,没有统一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旨意。)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就。期,期望。)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三、△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拓展性练习,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学生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习。

四、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这是一道要求学生动手写的练习。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翻译的过程,事实上也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过程。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同时也能认识到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从而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建议

一、可以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了解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二、以点拨为主,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可作简要介绍。

三、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同学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可以引导背诵。

四、是作者的自画像,却采用了史传的形式,对于这样写的好处,可稍作点拨。

五、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学生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对作者的名字和大体事迹是比较熟悉的,不用再作介绍。下面摘录两条有关陶渊明家庭生活状况和嗜酒的材料,供参考。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宋移晋祚(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三、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四、《五柳先生传》赏析(孙静)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颇为感慨。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全文不长,不同版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嵘评陶诗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

“闲静”二句用正叙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话是比较能说到点子上的。“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中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好读书”四句是讲读书。对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性嗜酒”八句是讲饮酒。“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浓足。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这几句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环堵”五句是写安贫。“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箪瓢”分别是盛饭和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晏如”是安然的样子。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常著”四句是写著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醉于田园。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

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黔娄”见于《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娄之妻的话见于《列女传》。“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兹”是连词,起承接作用,有“则”、“斯”之意。“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这是一。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的诗说:“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五、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字为一篇眼目。“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酒之“不能常得”,宅之“不蔽风日”,端由于“不慕荣利”而“家贫”,是亦“不屑不洁”所致也。“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老子所谓“当其无,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船山遗书》第63册《思问录》内篇)。如“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稿》卷二《〈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目宜焉。

陶潜《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按语意本《全三国文》卷五二嵇康《圣贤高士传·尚长》:“喟然叹曰:‘吾知富贵不如贫贱,未知存何如亡尔!’”《后汉书·逸民传》作“向长”,记此言作“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潜曾撰《尚长禽庆赞》,即见本卷。《全唐文》卷六九六李德裕《问泉途赋》:“昔向子平称‘吾已知’云云,陶靖节亦称‘人生实难’云云,今作赋以问之”;早以二语连类。庾信《拟咏怀》之九:“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倪注《庾子山集》卷三此诗,未知其用向长语也。秦观《淮海集》卷五《自作挽词》设想己死于贬所、身后凄凉寂寞之况,情词惨戚,秦瀛撰《淮海年谱》元符三年:“先生在雷州,自作《挽词》,自《序》曰:‘昔鲍照、陶潜皆自作哀词,读余此章,乃知前作之未哀也。’”信然,而集中无此自《序》。

(摘自《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六、《五柳先生传》赏析(邱子钊)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大班安全活动及反思食品安全教案 大班安全教育活动案例及教后的反思(优秀5篇) 大二学年自我鉴定100字六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