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29

小编: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2、能力目标: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能体悟五位义士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教学还是要求教师在对文言文疏通的基础上进行检测之,以期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文言的教学程式,在此基础上很大的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和臧克家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来导入。生命的价值在于“取义”,因为义重于一切。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五人墓碑记》,想想这五个人是为何而死的呢?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听录音,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检测预习。

1、听录音,找出生字并注明生字音。

2、检查翻译疏通情况。

做到字字落实。

三、整体感知

(一)思考: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语言。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明确: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问:周蓼洲">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为何而逮捕?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

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

2、五人者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3、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这事件的元凶是魏忠贤,魏忠贤在宦官专政期间大肆捕杀东林党人。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

明确:五人就是出于义愤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维护正义而死。

三、研习文本

文章结构上很有特色,想想文章中记叙部分在哪里?议论又在哪里?

教师明确:第3、4两节是记叙,1、2和5、6是议论。

(一)、研习3、4两节,体会“叙”的生动。

问题(1)、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明确:周公被逮之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动,触怒了东厂的官役,遭到了官役们的大声责骂,引起了众怒,故而群情激愤,一起逐打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扑之”、“ 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 扑”、 “噪”、“ 逐”充分体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与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冤,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显然“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祸国殃民的魏阉,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问题(2)、注意文中是如何描写五人当刑时的情景的?

明确:“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文章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颜色不少变”意思是脸上的神色一点也没有变。这是以夸张的手法加以烘托,显示五义士的凛然正气和高尚精神。

问题(3)、在作者生动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了五人的义举,他们为正义所激励,为正义而拼命,最后为正义而献身。请问文章为什么在第3节的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的姓名?

明确:“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者写反暴斗争时,不单写五人,而是先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从而十分有力地反衬出阉党以“吴之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同时,作者直到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而杀害的时候,才一一列举出他们的姓名,正是把他们作为“吴之民”的代表大书而特书,并用“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一句,与第2节“墓而葬”相照应,其赞扬之意自然溢于言外。

4、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为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5、文章为何要交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明确:这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五义士壮举的钦敬,同时也交代了“贤士大夫”买其头颅而函之的义举。很明显,作者既歌颂了五义士的英雄气概,又肯定了“贤士大夫”的行为,而对于“贤士大夫”的肯定,也正是对五义士的歌颂,并且照应了前文的“墓而葬”。

(二)、研习课文第1、2节和5、6节,体会“议”的有力和对比的鲜明。

1、在3、4两节生动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义士的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作者在文中除了写吴民和五义士的“义举”外,也提到了一些“不义之举”或“不义之人”,请大家找到这些句子并体会这样对比的作用。

明确:第5节中,以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与在魏阉横行时变节易志的缙绅作对比,意在突出“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高尚品格。

第6节中,将“五人”的仗义而死与“高爵显位”者获罪后的苟且偷生作对比,从而证明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仗义而死重于泰山的道理。

2、除了和“不义之举”或“不义之人”对比外,本文还有没有什么对比?

明确:第2节中,将“五人”“激于义而死”与假设“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的死作对比,从而突出“五人”死得其所。“激于义而死”激励后人,名垂青史,否则,“人皆得以隶使之”。

3、在这些对比中,体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明确:“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普通百姓的正义行为能对国家政治的变化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四、讨论探究

历史上地位显赫的王侯将相不计其数,他们的墓表却很少能被后世传诵,为什么描写平民的本文却成了经典作品?

明确:因为这些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他们的精神如日月当空,闪耀于历史的苍穹,他们用正义的行为诠释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和什么是真正高尚的品格,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正因为有了这样富有正义感的普通老百姓的存在,“义”才会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义:      身后哀荣   义薄云天

勇蹈死地   义无反顾

五人死义   义重泰山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品质》教案教学设计13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新任法定代表人任职证明(三篇) 参观佛山博物馆心得体会(模板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