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精品教案21

小编: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精品教案

从容说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作者用假设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渴望、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她生命的灿烂和性格的坚韧。本课教学设计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设身处地地感受、想象海伦对光明的向往,体验生命的强音。自主性阅读,形成与文本之间的畅通便捷的对话之路,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要创设自由平等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踊跃品味精警句段,领会作者在与残疾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领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世人的强烈的爱和殷切的希望,然后,向课外延伸,一是对比阅读,一是专题写作。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积极、乐观与不屈,树立起乐观坚强的人生观,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领悟全文所表现的深刻意义,谈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天堂的颜色》电影剧照、练习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质朴的语言、诚挚美好的感情,体悟其深刻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提高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用心体验生活,用情和笔来写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启迪,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堂的颜色》(描述盲童的电影)剧照以及配套小诗,小诗内容如下:

我看不见……

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

在幼鸟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喜悦;

在汽车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凉风;

在妹妹的脸庞上,我抚摸到了笑容;

在奶奶的手掌里,我感受到了温柔。

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

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到

这天地的无限可能……

【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诵。】

师 我们可以看不见小鸟、汽车,我们可以看不见妹妹、奶奶,我们可以看不见自己,但是,谁也不能拒绝我拥抱整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美国集盲、聋、哑于一身的女作家——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海伦·凯勒——走近生活,拥抱世界。

【多媒体课件显示课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推进新课

师 在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同学们能不能说一下,怎样才能算是读懂了一篇文章呢?

生 最起码字词得会读,会解释。

师 没错,读文章时,要做到遇到不会读不懂意思的字词,随时记录下来,查一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嘛。不过,解释字词,还有一条基本的原则:根据语境来解释。读懂文章,还要——

生 要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把握中心思想。

生 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生 要善于推敲字词。

生 我觉得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读,声情并茂,就说明读懂了。

生 以上同学说得不错,但仅仅是复制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读出自己来。

生 我觉得不仅要读出自己,还要读出问题来。

师 同学们说得越来越深刻了。如果把同学们讲的融合起来,这就是读懂的基本内涵了。好,让我们一起来读懂这篇文章。先说字词,你自己找到了哪些字词,来交流一下,好不好?

生 第二段有个词“喜慕”,词典上解释为:“喜欢并且羡慕。”文章中说“哑默会教导他更喜慕声音”,说得很形象生动,如果单说喜爱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生 第四段有个词“粗糙”(音“cāo”)。

生 第十九段“大摇大摆”的意义非常生动,非常传神,把福斯塔夫走路时的神气、满不在乎的样子逼真地表现出来。还有,第二十段“我能充分想象那有韵律的动作,一定是世界上最令人悦目的一种景象”。作者的想象真的传神,空间也很广阔,意境也很高妙。

师 好,字音读准,字典义搞懂,语境义也弄透,还用了换词法。读书就要先弄懂字词。课文我相信大家基本上能读懂了。注意,我说的是“基本上”,到底怎么才算是读懂了呢?就要读出自己。这篇文章内容不难理解,但还要读得进去,引起自己的共鸣,能够从文中的某些段落,或语句,照出自己的影子,促使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比如,我爱听一首歌曲,名叫《真心英雄》,是成龙唱的,同学们也很爱听吧?

生 (齐声)爱听。

师我有空就听,在家里我老是放这首歌曲,一听,就禁不住唱,很爽。为什么我就喜欢这首呢?因为我就读出了自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一听一唱,就浑身充满了力量,天不怕地不怕了,觉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再回顾自己的以前,真的是有很多感慨。读出自己,是一种享受,是读书的一种境界。下面该同学们说说了。先快速阅读,再熟悉一下内容,一会儿我们交流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把你的体验和认识说出来,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生 “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梅西太太的面庞”。梅西">梅西太太打开了海伦·凯勒的外部世界,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梅西">和梅西太太共同创造的。凯勒把这作为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真的是很感人,说明她是感恩的。我非常感谢我小学的王">王老师,她深深影响了我,而且她经常在我脑海中鼓励着我。

生 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没有一种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根本不可能的。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我虽然不残不疾,但真的很惭愧,有些时候太脆弱了,太消沉了。海伦是我的好榜样。

生 文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由黑夜变成白昼”是“奇观”,反正我从来没觉得;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我从来就没惊叹过;巧夺天工的纽约塔,我没见过,不过,我游过长城,但没感到长城的雄伟。作为身体正常的我,真要好好反省。我们是不是对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赏、必要的热情和美感呢?

生 我觉得这里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也就是你、我、他,在座的每一位,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这种真挚的、关爱的情感发自一个聋、盲、哑的海伦·凯勒,我感到……自己平时太不珍惜自己,感到自己有些愚,有些傻。

生 “有些景象令人愉快,使人陶醉;但有些则是极其凄惨,令人伤感。对于后者,我决不闭上我的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作者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你想,人家一个残疾人,本该让人同情和关心的,但她却同情、关心别人,胸襟真是宽广啊。

生 我觉得不止如此。这个地方让我更多感触到的是她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态度。在车站,在一些人多的地方,常有些人乞讨,伸着手向别人讨钱,有些还是四肢健全的,比一比,真是丢人,他们缺什么?不就缺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精神品质吗?

生 她“看”美术作品那段写得好。把所有的美术作品称为“壮丽的绘画世界”,她是那么惊喜!连用“细心观察”“让眼睛享受”“捕捉”等词语写她着迷的程度,甚至说,“假如我有视觉从事这么使人着迷的研究,该是多么幸福啊!”表现了她对美术的特殊爱好。我就反思自己,我也爱好绘画呀,可我怎么就达不到那种着迷的程度呢?我怎么就没有什么可达到着迷的呢?我心里甚至暗暗地想,要是我也聋了,瞎了,或哑了,该多好!

师 我也有些同感。真是应了那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不过,我们要互相提醒:不要等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你说呢?

生 对啊,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一切。对于我们许多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就需要探索。但为什么就没有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呢?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在懒怠中虚度光阴呢?

生 没错。这样的句子也不少呢,比如:“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奇景啊!那些灿烂夺目的尖塔,那些用钢铁和石块筑起的巨大堤岸……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对它多看一眼,恐怕是很少、很少的。”我觉得,我们真得像明天就会变成瞎子那样来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做充实地活着的人。

生 对啊。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我有个问题,海伦“看”到的是真的吗?(众生摇头)不真实却为什么能够感染我们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生 海伦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觉,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当然少得很,但正因为这样,反而更为感人。

师 能具体说说吗?

生 在这种“不真实”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一颗火热的心:一生都急欲打开视听感觉的窗口。

师 那么,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讲,又作何感想?

生 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更加珍惜所拥有的。

师 说得好。同学们再想想,既然我们知道是不真实的,却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生 我觉得从全文内容表面来看,确实是不真实的。但是,这种不真实却很真实地道出了她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反而就更真实了。

生 是啊,你看她对阳光的描写,都是想象出来的色彩,有的想象得不对,但是,正是这种不真实,却正是最感人的地方。

师 同学们确信有种真实存在着,它是什么呢?

生 海伦的渴望,执著的追求。

生 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 对,情感真实。请大家记住:情感真实是艺术创造的一条重要原则。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就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黄河不是天上来的,但李白偏偏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女娲补天,是虚构,但李贺就敢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就是情感的真实。文中海伦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这思想情感的真实,是感动我们的本源,我们能感觉到,海伦身处黑暗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并得到世人的厚爱,也想借此文表达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一个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海伦·凯勒,一位遭遇了极大不幸,但却是在黑暗中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位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的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以其勇敢的方式和杰出的成就震撼了世界的人类的“精神楷模”。她一直扼着命运的咽喉,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演奏得淋漓尽致。你知道有关海伦的故事吗?请讲给大家听听,哪位同学先说?

生 海伦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文老师。莎莉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生 为了接近大自然,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生 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疾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生 海伦·凯勒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触觉、嗅觉和感觉获取的。要了解一朵花,就要去摸,去闻,去感受。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的触觉功能得到了高度开发。有一次她说,手几乎和嘴一样可以说话。她说,有些人的手让她摸起来产生恐惧。当她触到这种人的冰冷的手指时,他们好像没有欢乐,她好像是在和暴风雨握手。而她发现另外一种人的手充满了阳光和温暖。令人奇怪的是,海伦·凯勒学会了喜欢她听不到的东西,比如音乐。她做到这一点靠的是触觉——当音乐的节拍使空气产生的波动触及她时,她能感觉到。有时她把手放在唱歌的人的喉咙。一架钢琴在演奏时,她常常用手抚摸着钢琴站上几个小时。有一次她听风琴演奏。风琴奏出的有力的歌曲声使得她按着音乐的节拍晃起了身体。她还喜欢去博物馆。她认为,她对雕塑的理解和别人没有两样。她的手指能告诉她物体的大小和质地。

师 你们怎么知道那么多?

生 小时候就知道她的许多故事,查资料看的,学英语时学过。

师 海伦说过,一本新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那无限广阔的海洋。《海伦·凯勒自传》就是这样的船,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好好读读,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好不好?

生 (众说)好!

师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还不够,我们还要“形成评价”,这种评价同样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不是参考资料上的,是我的,是鲜活鲜活的。刚才一起谈了那么多,相信对海伦都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下面,我们用“一颗……的心”的形式来评价一下海伦。

【学生思考。】

生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

生 一颗坦诚、真挚的心。

生 一颗朴素、博爱的心。

生 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生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生 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生 一颗坚忍不拔的执著心。

生 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生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师 同学们对海伦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下面我们来进行拓展延伸,做个对比阅读。

【分发材料。《盲人看》,学生阅读。】

师 在《盲人看》一文中作者几处都写了盲人接送孩子的情景,细读文章,想一想盲人为什么这样做?

生 盲人精心、执著地接送孩子,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孩子的热爱、保护,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对亲情的珍爱之情。

师 说得好。在海伦的三天活动中,有无这样情感的流露?请仔细阅读海伦的第一天活动。

生 海伦在想象中光明的第一天,就急于打量梅西">梅西太太,端详所有的亲朋以及自己心爱的宠物——狗,这都表现了她对自己周围的人是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之情。

师 是啊,特别是海伦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足见她对亲情极重视,因为是这些人给了她生命、智慧,尤其是梅西">梅西太太,靠着温柔和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和任务,并给海伦打开了外部世界,海伦对她是充满感激和尊敬之情的。在《盲人看》中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让我们再联系一下海伦第二天活动的那部分内容,看看两位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生 毕淑敏是站在健全人的角度,对健全人提出劝告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着自责之情,而海伦则不一样,她作为一名严重残疾的人,十分珍惜这三天的“光明”时间。

师 能具体说一说海伦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吗?

生 她在这三天的假想活动中,“看”到了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艺术,感到了健全人拥有各种天赋的可贵,可是却有许多人没有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天赋,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阴,对人类的历史文明熟视无睹,漠然视之,她不得不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分幸福,珍惜光明。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

师 在《盲人看》中,盲人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其目的却是“我只知道……黑了,难受”,“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从海伦第三天的活动中,我们想想她对日常世界拥有怎样心态呢?

生 海伦在这一天中,不仅对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赞叹,而且看到微笑,她感到欣慰;看到果断,她感到骄傲和疾苦,她产生怜悯。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的海伦·凯勒感动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

师 再想想,这两位盲人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 都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从这两位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师 在《盲人看》中,盲人领着盲妻去公园“欣赏”美景,他捉着妻子的手抬头抚摸树皮,并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却是嫩的。”读到此,你感觉到这位盲人有一股怎样的情感在内心流动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 应该能感觉到盲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更能感觉到这位盲人的内心世界不是黯淡的、空虚的,而是充满了光明,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师 心里充满阳光!那海伦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 在第一天下午,海伦就到大森林里做一次漫步旅行,她对大自然的美景充满了“陶醉”之情,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并连续两天的早晨,都怀着出现新的欢乐的渴望,怀着警畏的心情去迎接那初升的旭日,去“看”那千姿百态、变幻无常的黎明的美,去“看”那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热闹风光”,这都流露出她对大自然的爱恋和渴望,这是对美好大自然、美好生活的高度礼赞。

师 这种对光明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从这位生来有生理缺陷的盲人女性身上迸发而出,不能不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以强烈的震撼。

课堂小结

师 我想用一个哲理故事来小结这堂课。一位武林高手跪在武学宗师的面前,接受得来不易的黑带的仪式。这个徒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在武林终于出人头地。“在授予你黑带之前,你必须接受一个考验。”武学宗师说。“我准备好了。”徒弟答道。他以为可能是最后一个回合的练拳。“你必须回答最基本的问题: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我习武的结束。”徒弟答道,“是我辛苦练功应该得到的奖励。”武学宗师等待着他再说些什么,显然他不满意徒弟的回答。最后他开口了:“你还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一年以后,徒弟再度跪在宗师的面前。“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本门武学中最杰出和最高荣誉的象征。”徒弟说。武学宗师等啊等,过了好几分钟,徒弟还是不说话,显然他很不满意,最后说:“你仍然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一年以后,徒弟又跪在宗师的面前,师傅又问:“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黑带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炼、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里程的起点。”“好,你已经可以接受黑带开始奋斗了。”

师 (停顿一会儿,继续)课文是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下同学们去图书馆借阅或到书店购买这本书,完整地阅读,更深刻地认识海伦,更深刻地体味人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有一次坐马车行驶过草原,看见车轮碾过的野草,迅速地挺直了身腰,于是敏感地联想到从不屈服的高加索人反抗沙皇的英勇悲壮,从而创作出长篇小说《哈泽·穆拉特》。一株野草,居然成了点燃文学的星星之火。还有一位是我国歌词作家乔羽,有一天看见一只蝴蝶,飞进他的窗子,他立刻见景生情地写出了《思念》,作曲家谷建芬,将其谱写成了一支撩人情思的歌曲。他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推进新课

生 他们都善于感受生活。

师 用什么感受?

生 当然是用眼睛、手、口等各种感官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 大家都知道,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两句话,他是如何感受的?

生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视觉、听觉,还有嗅觉。

师 这几种感官相通,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 (众说)通感。

师 对。看来,我们还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感受生活。

师 那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呢?我们缺少什么呢?

生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多媒体显示: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冥顽淘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台湾,琦君)

师 “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我们用心来体味艺术的魅力,同样,我们也要用心来打磨我们的心!我们不能不用——心——来观察!可是,我们又为什么写不出感受到的那种美呢?

生 写作水平低。

师 没错。也就是说,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再深入思考一下,是不是这样就可以写出来了呢?

生 不会的,根据我个人的体验,还要有情感才行。

多媒体显示: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走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计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湿了。正在踌躇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了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全跟着它走离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师 你真了不起。大家看上面这段文字,(学生快速阅读)没有情感,哪会写得那么真实而细腻呢?——没有情感,我们的眼睛将熟视无睹;没有情感,我们的心将是麻木的;没有情感,我们的笔将是苍白的。情因景生,景因情美,内心世界的丰富细腻注定了“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而且,多情才能感受深刻,没有情的感受必然是苍白无力的。人们常说,第一位把花比作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位仿效者是庸才,第三位是蠢才。那么,我们就要脱离固有东西的羁绊,跳出人云亦云的圈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自己的”思维角度,用“自己的”头脑和笔来升起属于自己的太阳。海伦曾在一篇随笔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诗人告诉我们,夜充满神奇。失明之夜也有其神奇。唯一丝毫无光的黑暗是无知与无感。我们之间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差别并不在感官本身,而是在我们是否运用了感官。凭着想象力和勇气,我们可以追求感官以外的智慧。”她还发出“善用你的眼睛”“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的呼吁。我们在上一节课中也充分体验到了海伦那超我们十倍的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演绎力。今天,我们就来用情磨砺一下我们的眼力、心力和笔力。实际上眼力、心力、笔力是写作能力训练的三种基本功,希望通过今天的练习,在这方面有所体悟和提高,累积体验和收获。

【多媒体显示:请以“感受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写作。】

【待写完后,教师选取一篇,全班共同批阅。】

师 (教师快速读完)来,我们一起根据今天的训练目标来批阅一下。

生 整体来看,很真实,情感较强烈,语言很朴实。——写得很好。

师 就局部来看呢?

生 ①②自然段从议论兼抒情的笔调叙述了事情的原委,叙述中传达了作者及同学们焦急和沉重的心情。“生命垂危!生命垂危!生命垂危!”反复的句式,叹号的使用,营造的氛围也紧紧揪住了我们读者的心。读到这,我在心里也不止一次地独自叹惋:“这还是个孩子,多么年轻的生命!”

生 ③段,虽只两行,却不得忽略。作者从简洁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作者的心情,还颇具象征意味。“新绿的苗”象征年轻生命;“突来的寒潮”象征着病魔的突然打击,而“笑”“透明”暗示了对待打击的态度。

生 ③段“在突来的寒潮中仍露着5岁的笑……”,“5岁”太模糊,也缺乏形象感,建议不如把“5岁”改为“稚嫩”。这是以拟人手法暗喻了刘源浩的处境及面对如此境地刘源浩对生活还保持着童稚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生 ④至⑩自然段,通过与刘源浩的对话及对话中作者对刘源浩神情变化细腻的描写,写出“刘”面对生命中危难的从容、自信,对生命的热爱、渴望。他写得如此细腻,是源于观察的细致。汪骋是生活的有心人,所以他才能捕捉到最能表现内心世界微妙变化的眼神,予以细绘来透视刘源浩的心理活动。

生 ⑥段“也仍用了那种若无其事的语言”句表述不当。第一,“若无其事”是形容神态或心态的,不能修饰“语言”。第二,“语言”放在文中与全文叙述语气不协调,建议这句话改为“也仍是若无其事的样子”或改为“他简单、平静地向我们讲了讲他的病情,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生 ⑦段“但这种眼神只持续了0.1秒。”把“0.1秒”建议改为“一刹那”,或索性把这句换为“瞬间他又尴尬地笑了笑说:‘可惜现在不能上课去。’说着眼中流露出无奈……”。

生 ⑧段结句“渴望他生命的活跃旋律”,建议将“活跃”删掉,直接写为“渴望他生命的旋律再次在校园中跳荡”显得简洁些,因为“跳荡”的旋律肯定是活跃的。

布置作业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自己写得怎样呢?今天的作业就是——同桌交换作文,精心批阅,积极讨论。


板书设计

(一课时)


活动与探究

1.盲人作家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比较研究

提示:本课题研究,可选择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与海伦·凯勒进行比较。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让学生分别进一步了解两位著名盲人作家的生平,了解两位作家的作品,尤其要阅读其代表作品,做必要的资料信息储备。(2)对比分析法: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均为自传性内容,从中可以体现出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和各自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

参读书目:(1)孙家富等编《文学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朱原译《我生活的故事》,广播出版社1981年版。(3)王子野《一个不平凡的聋盲人——海伦·凯勒》,《读书》1981年第3期。(4)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生命活力焕发的秘诀——走近中国“海伦·凯勒”的老师

提示:海伦·凯勒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她的老师,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的周婷婷,她的成才同样也因为有一个好老师,她的父亲——周弘。

研究方法:(1)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找到两位“老师”在思想情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提炼出来。(2)观察实验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让人不太满意的现象的观察和调查,提出让每个生命尤其是受到某种“摧残”的生命焕发活力的“秘诀”。

参读书目: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解析小学语文三年级寒假作业精选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医药公司年会策划方案(模板14篇) 专业班组管理与组织建设培训体会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