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教案13

小编:

《图片两组》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图片进行个性化解读鉴赏的能力;配写标题和解说词。

2、唤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情感体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推断的思维能力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鉴赏图片并组织语言解读图片。

难点:引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1、 示范引导,举一反三。

2、 图文并茂, 视听结合。

3、 比较鉴赏,体验感悟。

教具准备、课时安排

多媒体课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不会完全陌生,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造成了40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使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满目疮痍;使5500万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使数不清的人类文化遗产顷刻毁于一旦!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无辜的弱势群体又会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来共同祈祷永久的和平! (点击,显示课题)

二、一读图片,初步感知。

整体把握六幅图片主要内容。

生1回答略

三、再读图片,感悟鉴赏。

1、师生共同鉴赏第一幅图片。

(投影图片并按照教学进程依次投影4道黑体字思考题)

(1)、画面最震撼你们的是什么? (投影)

生2:一个幼儿。(师:他的神态是——)正在号哭

师:能不能结合背景文字对这幼儿和他的神态作一番描绘?

(提示:什么样的幼儿?怎样的号哭?)

生3:1岁左右的、孤独无助的、满身血污的幼儿。 声嘶力竭地、充满恐惧地号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投影)

生4:被狂轰烂炸后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

师:能够看出来的大家都说了,其实,画面上还隐含着更为令人震惊的场景,同学们再研读一下这幅图的背景文字,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想想画面上还会有什么?(提示:1800人准备撤离,只有300人死里逃生,其余的人呢?)(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地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5:到处是尸体。尸陈遍野。

(提示:尸体会是什么样呢?也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

横七竖八的,残缺不全的,血肉模糊的

生6:还有满地的鲜血。血流成河。

(2)、师:可是,在几分钟之前,这火车站却是一番什么场景呢?这么弱小的孩子在这场灾难之后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想象一下轰炸之前之后的情景。(投影)

生7:轰炸之前,这里是喧闹的车站,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很多妇女和儿童正在等候撤离。轰炸之后,这孩子失去了父母,成了无人依靠的孤儿。

师:是啊,这些妇女和儿童,她们手无寸铁,只是带着生的渴望,准备撤离!若不是这次轰炸,她们或许还能流落异乡,全一家性命,这弱小的孩子还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

但是,顷刻间,一切都变了。喧闹变成了死寂,空气中弥漫的只有恐惧和哀号!

(3)、师:通过这样一幅照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们揣摩他的拍摄意图。(投影)

生9:控诉战争的罪恶,,控诉日本法西斯的滥杀无辜和残忍无道。

(4)、师:如果控诉战争的罪恶,镜头指向哪里更在情理之中呢?对,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可王小亭为什么把目光单单投向了不是战场的上海火车南站?而且镜头对准的主体是一个活着的哭泣的孩子,而不是一具具被炸死的成人的尸体,这又有着怎样的意图呢?

请同学们说说这幅作品在取材上的特点和优势。(投影)

生10:取材独特,以小见大,以“弱”胜“强”。

选择火车南站、选择弱小的孩童作为拍摄对象,表明日本法西斯连毫不设防的平民区、甚至连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都要轰炸,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残忍无道、丧尽天良,更能表现这场战争的反动本性!在选材上取得了以小见大,以弱胜强的效果。

鉴赏完这幅图片,请同学们来听读一下老师为它拟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妈妈,你在哪里? (投影)

这是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时的一幅图片。随着隆隆的飞机声渐渐消逝,火车南站霎时成了一堆废墟:远处的天桥噼里啪啦地燃烧着,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遍地血肉模糊的尸体连成了一片血的海洋,仿佛在控诉着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炸毁的铁轨上,坐着一个只有1岁左右的小男孩,他满身鲜血,正孤独无助地声嘶力竭地哀号着:妈妈,你在哪里?回应他的只有死的沉寂!

2、教师示范性朗读为第一幅图片配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四、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分组鉴赏解读其他图片。

1、任务:第一组图片中第二、三两幅分别由第一、二组同学完成,

第四幅由三、四两组同学共同完成。

2、写之前请看友情提示:(投影)

强调解说词的构成(写解说词):

(1)一般首先要结合拍摄背景及画面图景,对它作一个整体介绍。画面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背景和主体、远景和近景要介绍清楚。

(2)对画面的重心比如一些细节要展开想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既做到合情合理,又要力争能打动人心。

(3)最后要有一两句议论抒情,揭示主旨。

3、时间:6分钟(投影):

流程: 了解背景—— 读图——感悟——想象——深思——拟写标题和解说词

构成: 背景和主体 远景和近景 细节和特写 取材和意图

方法: 观察和想象 鉴赏和表达

(写后交流方法:六人/四人小组交流,选择一人执笔,大家互相交流补充,最后,选定一代表在班上交流、互评,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一)图四

师生点评角度:

(1)注意按顺序介绍,先背景后主体。

(2)环境气氛的渲染。(美景反衬哀情,灿烂温暖的阳光与死寂沉沉的大道对比)

(3)人物描写有一定的感染力。(对尸体的描写:外貌:衣不蔽体、血迹斑斑。神态:恐惧、绝望。对孩子的描写:眼神:冷漠、无所谓。步伐:从容、悠闲。)

(4)准确把握了摄影者的拍摄意图。

——控诉他们对生命的践踏。(有形的,看得见的)

——控诉他们对儿童造成的精神上的伤害。(想象的 无形的,影响深远的 )

点评预案补充:

你们看出了孩子什么样的表情?

若学生解读时说画面中的孩子表情是寻找亲人;是恐惧的;愤慨的;麻木的等等。

师可启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我们再来仔细读读图,看看哪些说法更合理?

①男孩的头部细节

他的脸侧向一边,像在寻找亲人吗?(生:这边找不到,他向另一边寻找嘛。)若向另一边寻找,那他的动作应是怎样的?——脚踮起来,抬头向远处张望。——可见,不像是在寻找亲人。

②孩子的走路姿势

同学们先作一番假想,如果是你走在这样的大道上,你会是什么表现?——尖叫、恐惧、狂奔。可是,这个小孩呢,他的步伐怎样?——比较慢,从容甚至悠闲,而且,同学们看看,他走的路径离尸体距离怎样?——很近,而路的另一边似乎是行人没有尸体,由此可见,他的表情似乎不是恐惧。

③孩子的年龄

他估计有多大?(不足十岁)这么一个小孩儿他是否已经具有愤慨和报复这样的理性思考呢?——好像不太合理。

过渡:不是寻找亲人,不是恐惧,也不是愤慨,那小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表情呢?

④联系这幅图的拍摄背景

同学们说说,这幅照片是在何时何地拍摄的?——1945年一个宁静的中午,德国贝尔森集中营。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曾建立了一千多座这样的集中营,专门用来关押和屠杀犹太人。贝尔森集中营,建立于1940年,1945年获解放。在存在的几年时间里,纳粹在此采用了机枪扫射、毒气、鞭笞、警犬噬咬等手段共杀害了约7万名被关押者。可以想见,这个集中营里 的小男孩儿对暴力和死亡已经——司空见惯了,那他对满目的尸体会是什么反应呢?——麻木了,淡然了。

⑤想象这场战争给孩子,给将来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如果没有二战,没有这些屠杀,这个小男孩儿会拥有怎样的童年?而如今这集中营的生活对他的一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将来的成长之路上,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麻木不仁,冷酷、绝望、自闭或许也成为残暴的人。

想想,一个孩子是这样,经历过那场战争和屠杀的所有孩子都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是一个怎样的模样?——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压抑。而这一切,又是谁之罪过?战争,是战争导致了残废和死亡,是战争滋生了冷酷和绝望。而这恰恰是这幅图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幅图大家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见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了,考虑到推论的合理性和主题的深刻性,我个人的见解是理解为表情麻木更好一些。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读一下老师为它拟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失色心灵

这是一幅令人震惊的贝尔森集中营里的照片。

宁静的中午,阳光灿烂而温暖。可是这寂静的树林却充满着寒气和恐怖。

闯入你眼帘的是路边摆满的尸体,有侧卧的,有俯卧的,有蜷缩成一团的-----这些尸体有的衣不蔽体,有的血肉横飞,他们骨瘦如柴,表情痛苦绝望,可以想见,他们生前遭受了怎样的虐待和迫害!

就在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大道边,一个穿着短裤的小男孩正挥动着双臂从容地向前走着,他头侧向一边,或许是想避开中午耀眼的阳光,或许是不想看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尸体。可是他为什么走得这样近,而且面部丝毫不见恐惧的神情,也许是纳粹天天杀人让他见怪不怪甚至麻木了吧?小小年纪就变得如此冷漠,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

可恨的法西斯,他们毁灭的又岂止是肉体,他们摧残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啊。

(一) 图三

师生点评角度:

①神态描写:

父亲的表情(细节):痛苦、无奈、忧愁、不舍,很震撼人心:表情越痛苦,越能突出这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战争的无奈。

孩子表情:号啕大哭,“爸爸,别去!”意味着什么?

②细节描写:右手握着的冰冷的枪,与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形成尖锐的冲突和对比。

③合理想象:想象父子分别之后的情景,更打动人心;由个别见一般,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

④内涵:是战争将父子硬生生地分离,是战争把亲情撕成了碎片!可怜的父亲,可怜的孩子,可恶的战争!

(三)图二

师生点评角度:

①借助想象,描绘细节(表情、动作),突出画面重心。

②充分挖掘内涵

a通过细节(拐杖),挖掘内涵

一根拐杖被仍在了地上,突出了战争对人的伤害。它破坏了一个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一个家庭本应有的温馨和幸福。

b借助想象,挖掘内涵

战争之前之后的对比;由个别见一般;

c注意图文结合,联系背景,挖掘内涵:

战争不仅伤害了被侵略的国家,还伤害了自己国家的公民。

五、总结全课

这一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思考、联想和鉴赏,这一幅幅静止的画面都变成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们仿佛在控诉着战争对亲情的践踏、对爱情的践踏、对人生命尊严、心灵深处的践踏。

可是,就在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枪炮声仍然没有停息,——战争还在吞噬着生命,毁灭着财富,可以说,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没有和平,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六、布置作业:

1、继续为其余图片拟写标题和解说词。

2、小组合作,以“祈祷和平”为主题,完成一个图片展。包括:

※ 图片展 ※ 前言 选图 拟标题 写解说词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边城》导学案12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参观风筝展览心得体会(精选17篇) 2023年教学实践个人总结200字 教学实践个人总结(大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