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

小编:

课 题 《季氏将伐颛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感情目标: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 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2分钟 )

(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

(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 春秋 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 体,凡 20 篇,为 儒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 ”。

《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 ,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让我们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

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自学过程: (12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结束后请学生朗读并评价)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冉(rǎn)有 颛臾(zhuān yú) 社稷(jì)

焉用彼相(xiàng) 虎兕(sì)出于柙(xiá) 龟玉毁于椟(dú)中 固而近于费(bì) 萧墙(xiāo)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3.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试着翻译全文、熟读全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8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译全文,另一位同学分析,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2.小组合作,将疑难写到小黑板上。 (注意:谈论轻声,一次只有一人说话。)

四、释疑(13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积累:重要实词:“是、疾、见、过、止”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

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4)固定结构: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