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课堂实录

小编:admin

陶渊明的《饮酒》反映出了诗人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饮酒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饮酒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饮酒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佛教的发源地在哪里?哟,都知道,你说。

生:麦加

师:麦加,不错,不错,请坐下。我们换个同学来说。你说。

生:印度。

师:对吗?

生群:对。

师:人小不简单啊。请坐。第二个问题,佛教的创始人是谁?都知道,你说。

生:乔达摩·悉达多。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乔达摩·悉达多,后来成佛之后叫什么?

生:释迦牟尼

师:释迦牟尼,第三个问题:是谁把佛教带到中国的?哟,这么快。

生:阿拉伯人。

师:阿拉伯人。你没告诉我是谁,啊。阿拉伯人,而且这个地方也不对。阿拉伯大概没什么佛教啊。阿拉伯人都信伊期兰教。来,你说。

生:玄奘

师:玄奘?对不对?

生:对

师:大概相差800年。800年左右啊。不知道没关系。继续,还有谁说吗?大胆猜,竞猜嘛。来,你说。

生:阿育王

师:阿育王,这个比较接近。有这个说法,请坐。还有谁说吗?很了不起。还有谁说吗?不人说啦?好,那么,是谁把佛教带到中国呢?我也不知道。

众生笑。

师: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大概是在汉代,那个时期,那个印度有很多僧人来中国传教。谁最早来的,我真不知道,说法很多。但是最早来的这一批人当中有一个人很有名——菩提达摩,人称达摩祖师,听说过吧?

生:听说过。

师:达摩祖师到了中国,为了弘扬佛法,他带了一件传法袈裟。他自己是中国禅宗的始祖、鼻祖,他把袈裟传给慧可,慧可就成了二祖;二祖把袈裟传给三祖;三祖传给四祖;四祖传给五祖;五祖传给六祖。啊,出事了,袈裟传丢了。怎么办呢?于是,中国禅宗历史上就出现了两个六祖。来,你来读一读。

生读: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师:读得不错。菩提的“菩”字,念错了啊。这是两个六祖写的“偈”。什么叫“偈”呢?就是和尚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参禅的心得,这叫“偈”。五祖弘忍就是根据两个和尚的“偈”来传袈裟的。你看看神秀和惠能,他们写的偈,你是弘忍,你会把袈裟传给谁呢?你说,大声。

生:惠能。

师:惠能,为什么?

生:因为他能比较接近佛家。

众生笑。

师:好,理由说得不是很明白。但你的感觉是对的——惠能才是真正的六祖。为什么惠能的境界比较高,我们学完《饮酒》大概会明白。好,接下去,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读过吗?

生:读过。

师:好,都有书啊,新书已经发了是吧。太好了。老师教你们几种读诗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就叫是诵读法。知道什么叫诵读法吗?大声诵读,这是读诗的第一种方法。我抽同学读一读,这个就不用举手了,大家都会读。来,从你开始。整首。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读得不错,很流畅。悠然见南山,他知道这个字念“见(xiàn)”。这个地方,念xiàn还是念jiàn,有争议,你念什么都可以,有争议,啊。来,继续。哎,等等,想一想:怎么读超过他。想好了,你就开始,争取读得比他好。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你觉得你超过他了吗?你想过吗?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他。想过没有?

生:没有

师;再想一下,好不好?你想完了,等他们读完,我再给你读。好不好啊?你坐下慢慢想:我只要有一个方面超过他,就可以了。来(对另一生)。请坐(对此学生)。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你觉得有没有超过前面两位同学?

生:没有

师:我觉得你读得很好。自信一点,你的口齿非常清晰,而且声音非常漂亮。请坐。来,继续。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好,非常流畅,声音也很好听。老师教过这首诗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你们全都念“悠然见(xiàn)南山”呢?

生:以前学过

师:哦,以前学过。

生:小学时候学过这首诗。

师:小学时候,有学过这首诗,是吧。好的。

生:这句话。

师:这句话,讲到过,老师说念xiàn,是不是啊。好。可以的。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啊。我开始提醒大家,想一想,怎样超越前面的人,哪怕一个方面啊。好,你来。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你觉得你哪方面比他们好。

众生:声音

师:他们已说了,你的声音比较响亮,也是一个方面。来,传给后面同学。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错了知道自己改过来,也是不错的。有没有超过前面同学?

生:没有

师:没有,很谦虚。这位同学,你想好了吗?想好了吗?有没有方法超过他们一个?随便超过哪一个。还不行啊。来,话筒给你,老师教你一个方法。刚才所有同学读得,都有一个问题。老师读古诗,读了好多年。研究出朗读古诗的一个诀窍、绝招,我教你,你学会了,就比他们都好。想学吗?想学吗?想,那你得认真学。同学们想学吗?

众生:想。

师:读古诗,读得好,窍门三个字——读慢点。是不是啊。所有孩子都读太快了。读慢点。能多慢,就多慢。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我觉得你这一次读得好,但是还不够慢。请坐。你来。读慢点。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哎,你得了 钟老师的真传啊。

众生笑

师:再读慢点。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越读越好。老师再教你一个方法:怎么样把诗歌读得再慢点呢?也有方法的。刚才我们几位同学读得很好,但是我们可以再慢点。你在心里数三个数:一、二、三。这三个数,你数得有多慢,你诗就读得有多慢。你数得很快:一二三。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众生笑

师:是不是啊。你数慢点,比如说:一……二……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可以吗。来,你试一试。数几个数,便开始啊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哎,不错,掌声送给他。山气是不是给你念成山地了,还是我听错了。有没念成山地。坐下去。好,阅读弄好了。都慢下来了,当然除了慢下来,还有别的诀窍,以后再教。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好吗?饮酒,预备齐。

生齐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好,读得很好,节奏很好。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喜欢的举手,不喜欢的别举啊。不喜欢举手就撒谎了。大家都喜欢,极个别不喜欢啊。能说出你喜欢哪一句,或者哪两句,或者哪一个词吗?有人能说。来,你说。

生: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

师:能说为什么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后无语)

师:就很好,没理由。诗歌就是讲感觉的。王国维他喜欢的句子跟你一样。他也喜欢这一句,他说的理由,他说这两句诗里面,请坐,已经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就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你的感觉非常准确。还有谁喜欢别的句子吗?或喜欢某个字也行。比如说,哦,有。你说。

生:我和前面那位同学也一样,我喜欢这句诗中的“见”,它给人是绰约朦胧之美。就是感觉这南山是无意之间撞入了眼帘。

师;无意之间,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也就是说陶渊明看这个南山,不是有意去寻找它的。你们之所以把它读成xiàn,是因为南山自己出现在我眼前,不是我去搜寻的结果。是不是啊。那么,该读xiàn还是jiàn,本身有争议,但是这个字用得很好,本身是没有争议的。曾经有一个版本,宋代的时候,有一个版本,是写作“悠然望”,哎,你们都知道,真厉害。有一个版本是把它写作:悠然望南山。后来苏东坡读一这个版本的时候,写下一句话说:着一望字由气味索然矣。就说这个见jiàn字改为望,就怎么样?一点味道都没有了,白开水一样了。感觉真好。还有吗?来,你说。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它是描写了一个场景,所以我比较喜欢这个场景,就是,主要是后面那一句“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伴在身边的场景。

师:你这个感觉非常好,夕阳西下的时候,飞鸟结伴回家,感觉很温馨,非常好。苏东坡是大自呃,陶渊明啊,陶渊明是大自然的知己,所以他能够欣赏这种大自然的美景,从中感觉她的美。还有人要说吗?哦,还有。

生:我喜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因为这里表现了作者清廉的品质。

师:清廉的品质,清廉怎么看出来?

生:他这里,他以前好像是当官的。后来,他宁愿,宁愿,他宁愿过着田园生活,也不愿那么官场的那些,那么

师:不受官场,哦,你说。

生:就不受官场污浊之风,他宁愿过着田园生活,他有一句名言就是:吾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哎,你对陶渊明非常了解。请坐,与你想法相同的,还有个人叫,哟,这遥控器,遥控不够远啊。王安石也喜欢这一句啊。你所说的你喜欢陶渊明的清廉,我感觉可能用清高可能更合适一些。你觉得呢?那么王安石喜欢,同样喜欢你这两句诗,但他说它是:奇绝不可及之语。主要是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一句,为什么呢?不管哪个角度,自问自答,很巧妙,是不是啊。很巧。而且这句诗在读的时候,你们觉得应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怎么做到的啊?比如说你变了一个魔术,人家好好奇地问:你怎么做到啊?大师嘛。什么语气?这是。哎,自豪的,很自得的。我们一起用一种很自豪的,很自得的语气,老师问,你们答,好不好啊?问君何能尔?

生:心远地自偏。

师:非常不错。这是老师教的第一种方法,叫什么来着?

生讨论。

师:嗯?都没勇气?有人说范读法,有人说大声朗读法。我都不是这么说的。

生:诵读

师:对,诵读法。好,读诗首先要诵读。大声地朗读,大声地朗读的结果呢,得出一个印象:好或者不好,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哪一句。老师教你第二种方法,叫联系法。联系,联系什么呢?主要是联系你本来已经知道的东西,你已知的东西,比如说,当然可以联系都可以,联系得上都可以,比如说酒,联系之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歌,再比如说陶渊明,学过陶渊明的文章吗?

生:学过

师:那你联系过去学过的陶渊明的文章,那咱们把它跟陶渊明做一个联系,好不好?你们之前学过陶渊明什么文章?

生杂说

师:《五柳先生》,还有呢?《归园田居》学过吗?

生:学过

师:这些应该都学过,应该都学过的。那么你们应该知道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举手说。来,你说。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官场生活的摒弃。

师:很好,《五柳先生》都会背了啊。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来,你说。

生: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被世俗所牵绊。

师:非常好。请坐。你说。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哎,《五柳先生》背得很好嘛。还有吗?

生:好读书,性嗜酒

师:喜欢读书,喜欢喝酒,写的诗叫《饮酒》。还有吗?没有啦,好,老师来问个问题:就是在这首《饮酒》当中,你们对陶渊明已经有印象了,在这首《饮酒》当中,你觉得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者哪一句诗,跟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最吻合的?看到这个字,这个词或者这一句就想到,哦,这就是陶渊明。找一找。你说。

生:此中有真意的“真”。

师:真,嗯。

生:陶渊明是个纯真的人,感受到陶渊明是个纯真的人。

师:纯真、率直,是个很真的人。说得真好。是不是这样?我们印象中陶渊明是不是不是一个很真的人?不虚伪,不作假,是不是啊?非常好。还有谁说吗?这一片,特别能举手啊。

生:采菊东篱下的“菊”。

师:菊,为什么呢?

生:因为陶渊明他喜欢菊,喜欢菊,我觉得菊的品质应该和陶渊明的自身品质向往的一样。

师:嗯。你能,你能证明一下陶渊明喜欢菊吗?

生:那个《爱莲说》里“晋陶渊明独爱菊”。

师:正确,很厉害。学过的东西能用起来。请坐。还有吗?来,你说。

生: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

师:悠,嗯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那个,陶渊明是,就是那个隐居,就是对田园生活比较热爱,豁然开朗。

师:你用得词都很好,但组合得不对,不能说对田园生活都豁然开朗,是吧。对田园生活非常向往。

生:就是退出官场,隐居式的隐士。

师:跟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述的这种生活应该就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生活。是不是这个意思?好,非常好,请坐。你说。

生:心远地自偏。

师:嗯

生:就是从,我认为它是,就是对不被世俗,不被世俗牵绊,心境自然平的那种态度。

师:嗯。好的,心远地自偏,心远,心志高远,心境自然——凉,还有心境自然平的说法吗?没听说过啊。好,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刚才你们说的就是,这首诗当中很多地方看出来,跟我们印象中的陶渊明是相吻合的,相一致的。那老师要问你们下一个问题:这首诗当中哪一个词,与你印象中的陶渊明最不吻合的?很能干啊,你们。你说。

生:我觉得是“结庐在人境”。

师:哪一个词?

生:就是那个“人境”

师:人境。

生:我觉得陶渊明应该是那种,偏向于那种隐士的那种,照理说应该不会在人境。

师:好,请坐。也就是说我们印象中的陶渊明应该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面,不食人间烟火的,是不是啊?我印象中的陶渊明也是这样的,他怎么会“结庐在人境”呢?真失望啊,有别人要说吗?哦,还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你说。

生:他这里虽然是说“结庐在人境”,但是他后面一句是“而无车马喧”。虽然在人聚集的地方,但我,但他依然感不到车马的喧闹。

师:嗯,你觉得“而无车马喧”是没有车马吗?

生:有

师:有车马,这车马是喧闹还是不喧闹?

生:喧闹

师:喧闹

生:但陶渊明他感觉他不去在乎外面一些东西。

师:也就是说车马的喧闹,影响

师生:影响不了他。

师:非常好。其实也就是说,坐下去,车马喧,或者这个喧字,是不是也与陶渊明,我们印象中的陶渊明不吻合的?他虽然说“而无车马喧”,实际上客观环境有没有车马喧?有。也就是陶渊明所处的这个环境,人境,车马喧,跟我们印象中的陶渊明吻合不吻合?不吻合。那么,你更喜欢哪一个陶渊明呢?是原来印象中那个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陶渊明还是生活在人境的陶渊明呢?说一说,说一说,举手说一说,我们有很多话要说。你来说好不好?你不举手,但是我知道你心里有话,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隐居生活的比较喜欢。

师:隐居生活比较喜欢一些,为什么?

生:因为可以突出他的一种超脱凡俗的一种气质。

师:也就是说隐士就该那样,是不是这意思啊?好,请坐。

生:我和她相反,我喜欢在人境的陶渊明,因为他在人境而不为周围的环境所,所打扰。这正体现出《爱莲说》里面的那句: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说明他更加品格高尚。

师:更了不起。通俗地说,就是更了不起。虽然在人境,但是内心依然比接近更要近,我觉得你的说法非常好。有一句你有没有说,有没有说过,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也有的说法叫“小隐在山林,大隐在世朝”。也就是说那个隐士啊,级别比较低的是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级别比较高的隐居在都市里,甚至朝庭中。有没有听说过这句话?还有人要说吗?现在。刚才,陶渊明自己也说过一句话,陶渊,《桃花源诗》里面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什么意思呢?就是凡人与圣人没有不同的居所,一个清净的世界,一个污浊的世界,即使是同一个世界,区别只在哪里?人的内心。心胸开阔,你就在圣境;心胸狭隘,你就在浊世。知道吗?好,那么更喜欢哪一个陶渊明?

生众:在人境

师:在人境的陶渊明更值得我们崇敬一些。尤其是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更值得我们崇敬。这个结论对你们有什么启发吗?对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吗?

生:就是不要抱怨生活。自己只要做得更好,心静、心宽就可以了。

师:很好。对环境不要有过多地抱怨。啊,要调理自己。你说。

生:我感觉隐士,我感觉隐士是在逃避世俗的一些事情,而在人间的陶渊明,觉得我们如果面对困难要战胜它,不能一味地逃避。

师:嗯。是的,也就是说车马喧闹,我们也可以战胜它,是不是啊?一样的道理。还有人要说吗?好,那么,我们继续往下读一读。刚才讨论了很久了,看看我们对诗的理解,有没有加深。来,古诗,诵读。记住老师刚才教的方法,把你的理解再融入进去。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读得很好,来,继续读一位。

生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好,不错,请坐。读到陶渊明的真意是什么了吗?知道吗?有人知道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真意”是什么?你读到现在,有点知道了没有?你知道?

生:我觉得应该是陶渊明他自己的思想吧。

师:思想,什么样的思想?

生:淡泊名利和不为凡尘之事所困扰。

师:淡泊名利了,不为世俗琐事所困扰。请坐,还有别的?好,你说。

生:这诗是写饮酒,但是我认为他意不在酒,而是田园生活的志趣,纯真而又质朴的感觉。

师:嗯。非常好。意不在酒,虽说写饮酒,但意不在酒,饮酒是一个组诗,注解中有,共有20首,它是陶渊明酒后所作,但是诗中的内容有没有涉及酒?没有涉及酒。没有涉及酒。当然他以饮酒为题还有更深的含义。老师这里不讲,把话扯远了。好,下面老师教你们第三种读诗的方法——找诗眼。什么叫诗眼,知道哇?就是一首诗当中,最生动、最有表现力、最能表达诗人情怀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找找看。

生找(约一分钟半)。

师:好,咱们来交流一下。找到举手。答案不止一个呃。你可以随便说。还有吗,就这么几个人的到?我刚才看到大家划起来的很多。啊,但有些同学可能不敢说。来,我好像很少抽到你,你来说。

生:是“见”,因为刚才老师说把“见”改成“望”的话,诗就淡而无味了。“见”又体现出作者纯真又质朴的生活情趣。

师:你认为是“见”,悠然见南山的“见”,这个字表现诗人质朴、纯真,很有表现力。好的,有没有不同意见。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心远地自偏”的“远”。

师:远,嗯

生:因为他这里,就觉得前面的句子“问君何能迩”,问你为什么有这样,“无远地自偏”,就是自己的心里想,自己的心理清高了,就自然,自然就不会被环境

师:呃,你找的基本是对的。呃,刚才有个王国维,王国维近代一位大师,他的答案跟你的答案差一个字,他找的是,大家想想看,他找的是什么?

生:心远

师:他认为整首诗是围绕,因为有心远,才有后面的境界。心志高远,这是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陶渊明的原因。好请坐。这是第一个答案,非常好。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真意,“此中有真意”的“真意”。

师:真意,为什么是真意?

生:真意他,真意就代表诗人他诗人所想的思想感情。

师:嗯。也就是人生的真意,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不是?

生:对。

师:好,请坐。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是“悠然”。

师:悠然。

生:悠然,是悠闲的样子。 这里说明陶渊明的清闲的品质。

师:嗯。也就是悠然,悠悠然于乡野之间,与陶渊明的形象最为吻合,是不是这个意思?好,请坐。还有吗?还有吗?讲完啦?同学们所讲的,找了三个词,挺妙的。大家有发现它们的关系吗?因为心远,所以悠然;因为悠然,才能发现真意,人生的真意。不过老师找的跟你们不一样。得真意却怎么样?

生众:忘言

师:诶,当然不是说你们错,这是老师的理解。因为我发现,以“心远”做诗眼来解释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但我觉得用“忘言”来解释陶渊明会更好一些。陶渊明很善忘。你看:忘路之远近。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是课内的,课外还有: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是不是很善忘?很善忘吧,但这里你知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忘言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忘了该怎么表达,你知不知道他为什么忘言?你说。想好了吗?来,你说。

生:因为前面说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师:不知道怎么样表达。表达不出来。

生:语言都忘了。

师:语言太乏力了,是不是啊?语言太苍白了,无法表达。我觉得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你有补充吗?

生:这是用语言表达,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应该用心去领会才能懂得吧。

师:用心去领会,语言无法表达。好。坐下去。语言很苍白,举个例子来说吧:语言在很多时候它表达不清楚,比如说,我问你:饼干能吃吗?大声回答我。

生:能

师:掉在地上还能吃吗?

生:不能

师:掉在地上,捡起来,我吹吹干净,把那点脏的掰了,能吃吗?

生:能

师:掉在医院的地上,能吃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饿了五天了,就医院地上有那么五六块饼干,我吃还是不吃?

生:吃。

师:不吃,会饿死的。你看语言多么苍白,它说不清楚。是不是啊?所以,刚才同学们说的语言无法表达,语言太苍白了,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但是,他的真意,刚才你不是都说了吗?你也说了吗?你们都能说,为什么他自己不能说呢?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应该是陶渊明比我们领会得更深吧。

师:哦,他领会得更深?

生:对。

师:你说得还不足以表达。正确。我觉得是这样的。一是不能够很准确地表达;第二,我也觉得陶渊明是不屑于表达。为什么不屑于表达呢?语言的发展在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理性的,逻辑的,严密的。比如说法律条文,要么清晰与严谨,就像饼干能不能吃,我用法律,制定法律的话,什么时候能吃,什么时候不能吃,说得很清楚了。语言走向另一个极端是感性的、模糊的,那就是诗歌。以“忘言”来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与提示,这是一种诗的境界。如果像法律条文那样说得清楚,还叫诗吗?不叫诗。所以“忘言”是诗的境界,我以“忘言”作为诗歌的诗眼,有意见吗?

生:没有

师:我有意见。其实我说的不是“忘言”,知道我要说什么吗?其实我想说的是——,我想说的是“忘”,而不是“忘言”。因为“忘言”是诗的境界,但是“忘”是人生的境界。大家看,整首诗,远处不写“忘”。远处不写“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忘记了什么?车马的喧闹。车马的喧闹其实只是一个借代,其实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不是啊?这叫忘世。忘了这个社会,忘了这个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刚才老师投影里一句话,王国维怎么说的啊?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忘了什么啊?

生:我

师:忘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不是整首诗远处不写“忘”啊?所以,我说“忘”是人生的境界。据朱光潜先生考证,陶渊明受道家思想,老庄思想影响颇深。所以,陶渊明之“忘”,我们姑且理解为道家这“忘”,不仅道家追求“忘”的境界,儒家也在追求“忘”的境界。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没学过啊。

生:学过

师:学过啦,你们进度挺快。这“忘”的是什么知道吗?

生:忘了吃的

师:诶,忘了吃的穿的。这叫忘衣食或者叫忘口体之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忘的是什么?

生:生死

师:忘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样是物我两忘。这是儒家之忘。再看这是佛家之忘。谁更达到忘的境界?

生:惠能。

师: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正的物我。佛家讲放下,这叫真的放下了。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还有一种执著在里面。是不是啊?所以你们的感觉很对,佛家之忘,惠能真正达到。好,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饮酒,预备齐。

生齐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师:我觉得学这首诗,记住一个字就够了,哪一个字?

生:忘

师:那我问你们,你学了这首诗,你觉得应该记住它呢,还是应该忘了它呢?这就有不同意见了,有人说要记住它,有人说要忘了它。看一段影片,请大家注意

放《太极张三丰》忘记招式片断

师:该记住还是该忘?

生:忘。

师:张无忌,那是九阳神功护体啊。你有吗?没有嘛,你怎么能忘呢?所以,学武功最高境界叫“无招胜有招”。但是,这个境界,他是一招一式练起来的,他得熟练掌握每一招每一式,当这一招一式融入自己的身体,成为你身体骨骼一部分的时候,你才可以忘记招式,练习武如何,学诗歌也是如此。人生的每一种技能,莫非如此。所以,你不仅要记住它,而且要熟练地记住,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还要记住老师今天教你的三种方法。若干年之后,你忘了这堂课,忘了这首诗,忘了老师教的方法,但是你再读到一首好诗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其中的清新,一份温暖,一份美好,那你就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啦!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饮酒》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悟(7篇) 最新幼儿园健康知识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