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学设计

小编:admin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醉花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读诗词:选李清照前后期的几首词品读感受,探究时代与人的经历与情感在词作中的反映。

2.解读意象谈人情:参照李清照词中的“黄花”“瘦”“病”“酒”“雁”等多个意象,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体会其情感。

3.在诵读涵咏中体味李清照词和谐的艺术张力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体会其词中蕴蓄的情感。

教学难点: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经历离合丧乱;她,开创易安词体;她,极是当行本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

二、 综观李清照其人,从前后期两篇词作反观其经历。

李清照的一些词晶莹如玉诉说了她生命历程中的幸福与苦难,其中闪烁着恋情的火花与悲怆的泪光,使我们后读者不禁为之欣悦,也为之叹息。

同学们学过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吧?一起背一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还学过她的《声声慢》(提名学生朗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问:这两首词内容、感情上有何不同?

明确: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前期作品,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赵明诚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夫妻情投意合,琴瑟相和,偶有小别,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期词题材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声声慢》是后期代表作。她一唱三叹,情调凄婉。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南方,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这一时期的词作大多表达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怀乡悼亡,充满了一个嫠妇“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感伤。

《如梦令》《声声慢》从少女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今天我们要赏读的《醉花阴》是反映的又是少妇时期的感情生活。

三、 品读鉴赏《醉花阴》

(一)一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提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点评。

(二)二读: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展示交流: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感情基调:“愁”——相思、孤寂。

本词内容:淡烟薄雾凄迷朦胧,秋凉渐侵,又逢重阳佳节,一个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终日寂寞无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衣带渐宽。

2.生成交流:你从《醉花阴》的哪些信息中看出词人写的是思念丈夫?

明确: “玉枕”,瓷枕。“纱厨”,即纱帐床榻。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日里已是思念万千,更何况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

让我们沉淀心情,小声轻读,看一看,触一触,闻一闻,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三)三读: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味感情,探究艺术效果。

学生小声轻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感受在诗中看到的事物:薄雾、浓云、玉枕、纱厨、酒、黄花等。

小组讨论,咀嚼品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一句中,意象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明确:“薄雾”、“浓云”,意象暗淡、凝重。

词人借景渲染孤寂郁闷的愁情。“愁永昼”,直接抒发愁苦之情,突出愁之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更烘托了词人的百无聊赖、寂寞难耐的愁情。

2.感受在诗中触到的:凉意。师生讨论交流:“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凉意从何而来?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第一问: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当下半夜凉意刚开始袭来,她就敏感的觉出了透彻肌骨的寒意。

第二问: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夫妻共同把盏赏菊、相依相偎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第三问: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一天,家人团聚,登高求福,饮酒赏菊,偏偏丈夫游玩不归,词人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3. 感受在诗中嗅到的事物:菊花。小组讨论交流: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写菊花,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品味下片的艺术境界,你在哪些地方可以嗅到“菊之味”?“菊”如何寄托词人的情感?

明确: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把酒”二字也是如此,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酒”字之前,也省略了“菊花”二字。“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俱现纸上。这是古人惯用的一种烘云托月的手法。

重九这天,寂寞无聊的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 以酒消愁,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她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与君共赏,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这里寄情于景,盛满衣袖的哪里是菊香啊,正是满怀的相思寂寥!

4.听一个小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琅嬛记》)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词作妙笔生花的魅力,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望其项背的。

提出思考,小组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明确:词人踽踽独行,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卷”起,环境更凄清、冷寂,寒意更浓。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生感慨:人生不如菊花,这次第怎么不令人伤感哀怨啊,于是词人反诘、激问“莫道”,这份思愁能否让人失魂只有当局者感受最切!末句“人似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菊花的“瘦”从何而来?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这里写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在愁情。易安以“瘦”写人之愁情影响了一群文人,如:

人与绿杨俱瘦。 ——宋无名氏《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王实甫《西厢记》

比一比:你觉得“似”和“比”哪一个更好?

明确:“人比黄花瘦”,人不至于比花还瘦弱吧?因此“比”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反衬人尚不如花。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人似黄花瘦”,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进行比喻,把抽象的“愁”用“瘦”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更重要的是生动描绘了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衣带渐宽的形象,衬托出了思念之深之苦。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四)四读:想象入境

听教师范读,把你心目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你的语言勾勒出来。

明确:这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秋风之中,凉意袭来,一个消瘦的女子独自徘徊窗前,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又是重阳登高赏菊之佳节,难耐之中,她端起酒杯愁绪千重,独自徘徊在菊花丛边,倍增寂寥。这是一个少妇的寂寞离愁。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只有结合李清照的身世际遇,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味作品意蕴。

(五)总结:

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是与词人的穿越时空的交谈。学者沈曾植赞誉易安之词“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

四、 阅读拓展

“可歌性”——婉约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听歌曲《月满西楼》,读李清照《一剪梅》,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个性化的表达(如散文、现代诗歌等),把你对李清照《一剪梅》意境的理解描绘出来。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醉花阴》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醉花阴》赏析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读廉文心得体会(优秀9篇) 青年志愿者 事迹(14篇) 有关相声报幕串词汇总(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