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表演让课堂焕发活力

小编:admin

上课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时,学生特别投入,有的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了。我突发奇想,何不把这篇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来表演呢。这不仅因为学生感兴趣,还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没想到这一尝试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焕发出了活力,我也对课本剧的表演有了新的认识:

一、读是表演成功的前提。很多教师在没有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匆匆排演课本剧,整个语文课俨然电影学院的表演课。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确“动”了起来,气氛的确“活”了起来,可细细品味又有多少内容姓“语”呢?语文课上没有语言文字的涵咏,没有披文人情的体验,没有激情飞扬的演说,又怎能称其为语文课呢?因为语文课不是在培养演员和艺术家,表演只是解读文本的手段,教师切莫舍本逐末。因此,在表演之前,要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人物的对话,及说话人的语气,这些都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二、想象是表演成功的关键。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来,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十分没趣。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丰富课本剧内容,同时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当演员们表演完毕,教师和学生乐于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品头论足、指点迷津,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对今后的表演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我们不能因此弱化了表演者自身的心声。课本剧表演毕竟不同于舞台表演,它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进行的创作,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研究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因此,我们在评价中要尊重表演者的自我感受,把倾听他们的心声放到第一位。

四、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编演课本剧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活动,理应体现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作壁上观、无所事事,需要辅以必要的技能指导。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