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现状及反思

小编:admin

语文教学现状及反思
期中测验前后,听了、看了一些语文老师的课,颇有感触。总的印象是我校语文教师正努力实践课改新理念,努力探索符合新理念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进展,但也一些亟待商榷解决的问题。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几个亮点

1、重视学习目标的制订。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倡导自主学习,这就必须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关于学习目标,语文教师曾一度十分重视,后来可能由于习惯势力和旧观念的束缚,在一定时间有所淡化。最近听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清平乐村居》他们对学习目标十分重视,目标明确而可操作,学生知道在这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学习什么,学到什么水平。

这是必须肯定和提倡的。

2、重视从学习主体——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教育报上有一段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失去自我,而是让学生拥有自我。失去自我是容易做到的,那就是使用“教育”的强制力,把学生的自主意识压制到最低程度;拥有自我是不容易做到的,它不但需要教育者的宽容和理性,更需要教育者的虔诚和睿智。

可喜的是我们有不少老师正朝着让学生拥有自我的方向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老师教《夕阳真美》时,让学生学前看夕阳,课始议夕阳,再观夕阳录像,然后在学生情趣盎然的状态下学课文。在孩子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老师采用以课本为载体,运用观察、议论、阅读、绘画、质疑、交流等方法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既欣赏了自然美,又感悟了文字美。

课文第二小节是这样的:

“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湛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先让学生读,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又在红日周围上了蓝色,下方画了连绵不断的高低山脉,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读课文,运用质疑的方法对老师的简笔画进行评议,着重要求学生指出老师画得不对的地方。天真的小朋友怀着极大兴趣认真读,仔细看都想向老师提意见。经过一番议论,小朋友终于指出画的错误:课文写的“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而老师画的还有光芒这就错了。老师作了肯定并予以表扬。老师又指着山的简笔画,问,老师画的这个表示什么呢,一生说是山,一生说西山,老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用文中一句话表达画的意思,学生很快就找到 “连绵起伏的西山”这句。老师随着手势动作,告诉学生这就是连绵起伏的意思。这就使得学生对距离自己生活较远而比较抽象的词语有了感性的认识。

接着在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把内容简单地画出来,小朋友纷纷拿出纸来边看课文,边作画,一幅幅充满雅气而富有童趣的简单彩画从小朋友手中诞生了,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觉得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拥有了自我,没有强制的约束,没有什么“不准”“必须”而是宽松自由充满乐趣。

3、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

“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理念。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四点,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正在努力用这些基本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现试举几例如下:

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改前近五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养,记得1961年江苏省教育厅吴天石总结解放后十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后提出了语言语教学应该贯彻“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原则,即当时流传的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实际上是强调了工具性,现在课改提出语文素养,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质,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它不仅含盖了“八字宪法”的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实施课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认一认(3)》内容只有八个字:日、月、星、光、云、电、风、雨,在学生认识的同时,要求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并具体加以指导,把抽象的字和自然现象和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渗透了学法指导,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教《青蛙观海》第4——11节时,提出一个问题一个要求:松鼠是怎样帮助青蛙登上山顶看到大海的呢?仔细读课文并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这个要求也体现学法和习惯,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是孩子们终生都能受用的。

教《拉萨的天空》,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内交流,发掘了学习资源,扩大了知识视野;学生学了描写拉萨的天空有关内容后,老师问学生你们学习了这些内容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表意见,有的说拉萨离天空那么近,天空那么蓝多美啊,我真想去看看;有的说我想去拍照;有的说我真想写首诗来赞美它;还有个学生说拉萨不仅天空美,而且城市也美,布达拉宫多好看啊!三年级小朋友不可能对遥远的拉萨作具体叙述,但却初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教《秋姑娘的信》很重视说的训练,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秋姑娘给谁写了信”?小朋友看书以后,分别说出给谁给谁写了信,接着于老师进行了把几个单句拼成一句话来说的训练。小朋友说出了“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小朋友写信”这样的句子很不容易。学完课文后,老师又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小朋友想一想,秋姑娘还会给写信呢?小朋友可兴奋了,说了不少,其中一个说秋姑娘还会给南飞的燕子写信,要小燕子一路小心。这只是仿课文句子说的,老师并不满足;小朋友想想秋姑娘还会写别的吗?一个小朋友说秋姑娘要小燕子路上小心明年春天早点回来。老师马上奖给他一片小枫叶。

教《家》这一课,能从童趣着眼,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孩子兴趣。在字词和句子的学习训练时适当拓展在屏幕上出示了鹿、小兔、蝌蚪等动物,同时出出“ 是 的家”这一句式要求孩子说话,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这一训练既体现了过程状态的生成,又巩固了所学的句式。

普遍重视阅读的指导,这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每节课基本上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用于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指导各有特色。李新梅老师不仅重视篇、段的指导,还特别注重某些重点句的指导。由于她平时的教学坚持这样做,所以班上朗读水平较高;蒋兰粉老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值得称道她发现一个学生读文时读破了句子,读了几次也没读好,就采用领读的方法帮助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这个学生读正确了为止,蒋老师不急、不烦、不批评,而是面带期望的微笑。教《清平乐村居》有个学生“锄”字几次都读不好,老师耐心地个别指导领读直到读正确了为止。这不仅是对一个学生指导,对全体学生也是指导,使全体学生明白应该怎样读书。老师运用赛读的方法激发读的兴趣,提高读的质量,也是可取的。

4、语文课的人文性引起了重视。

过去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思想性,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向,如一味注重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性。过分强调对课文的分析,形成了课文分析是教学的重头戏的现象。当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主要是受了五十年代中期苏联的影响,当时苏联红极一时的“红领巾”教学就是分析课文的典型,向苏联学习是当时最时髦的口号,因而“红领巾”教学法风靡中国小学语文界,以分析课文思想内容的教学模式一直沿袭了几十年。课改对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定性可说是语教学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反朴归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学的特点。人文性的提出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听课中发现,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很重视这一点。

老师教《普罗修斯盗火》时,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想一想并说出理由。学生读后纷纷发表了意见并说了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读了自己受感动的段落后说普罗修斯为了使人们获得光明和温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这种精神我很敬佩;有的进行人物对比评价;有的对主神宙斯进行痛斥批判。这些看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共鸣和赞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分辨善恶的能力,而且体现了语文个性化的特点,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青蛙观海》时,采用体验生活进入情境的方法引导孩子感悟内容。学习6——10小节时,在认真阅读课文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阶梯形简笔画,并让孩子们在座位旁做一次蛙跳,问小朋友有什么感觉,孩子们说很好玩,很轻松。随着学习的进程,老师又让小朋友连续蛙跳至黑板前,问小朋友感觉怎么样,小朋友喘着气说,很累。老师指着简笔画,引导孩子再读课文,孩子们感悟到了青蛙能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实现了自己愿望,全靠不怕苦不怕累的敢于攀登的精神(当然离不开松鼠的帮助)。老师又进一步请小朋友想一想青蛙登上山顶后有什么感觉或想法,小朋友分分发表意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世上无难事,你行我也行;我真高兴,终于看到了大海;松鼠大哥谢谢你的帮助,要不是你我怎能看到大海……

老师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紧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一启示,学习课文的三个典型人物的事迹,并适当拓展,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语文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怀着感情去教学,教师感情丰富,才能达到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效果,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足,吝啬笑容,学生有了压抑感,怎么能上好语文课,怎么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当然有感情是多方面的不仅是面带笑容,更重要的是“投入”,只有真正的投入,教师才与作者、学生融为一体,才能有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沛的激情感染学生,如果我们老师游离了课文之外,那岂不是成了教书匠,哪有什么人文性可言呢?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要老调再弹,务请切实重视。

5、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是语文学个性化的要求,不要以教师的规点框住学生。

6、课内表演要把握分寸。适当的表演可以激趣,使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的阅读和理解。但不能过多过滥,一般应该即席表演,即学生对课文有怎样的感悟就怎样表演,不要事先作过分的排练,不要变成戏,这就要看老师的上课艺术了。以上仅是个人之见,难免偏颇,错漏。但其目的是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反思,愿我校的语文教学再上台阶。

最后我想引用著名教育专家叶澜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认为,一节好课应具备五个特点:

一、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学生学到了东西,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是一堂扎实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二、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一是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底。没有效率的课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是扎实而有内容的课。

三、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它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的启示。

四、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是平实的课,实实在在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五、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反思三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公司中秋节活动策划案创意优质(5篇) 推荐科技金融银行汇报工作总结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