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好儿子吗

小编:admin

传统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价值意义在解读之前就已存在于文本之中,是真实的、确定的,而且永恒不变,读者可以跨越时空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共同探讨文本的价值意义。譬如,课文《三个儿子》(人教版课标教材二下)阐释的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道理。如果按照传统阅读理论顺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解读,就应该指责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赞赏第三个儿子。可是,实际教学的时候,总是有同学认为,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也应该得到肯定。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引导呢?

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而,教科书中所遴选的课文(即文本)总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包括社会)的某种价值追求和价值预设。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主要基于正在形成和正在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因为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尽相同,所以,“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课文《三个儿子》的结尾,老爷爷说,“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显然,文本的价值取向是通过老爷爷的话来传递的──能够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好儿子。这里,得讨论一个问题:难道只有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好儿子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能够帮妈妈提水的自然是好儿子,没有帮妈妈提水的那两儿子也是好儿子。请看:第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第二个妈妈说自己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尽管两个孩子都并没有为自己的妈妈做多少事情,但这两个妈妈都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欣慰与自豪);意外的是,第三个儿子虽然能为自己的妈妈提水(分担家务),但他的妈妈却总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由此而感到失落。

我们不是早就倡导“多一把尺子就多一种人才”吗?衡量儿子好不好,并不是仅仅只有能否帮妈妈提水(分担家务)这个唯一的标准。只要儿子的表现能够让做妈妈的满意,这样的儿子就一定是这位妈妈的好儿子。因为儿子是相对于妈妈而言,儿子的好坏也是妈妈个人对自己儿子的评价。再者,老爷爷说“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是相对于体贴、孝敬而言;而学生认为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也是好儿子,则是相对于能力、特长而言。第一、二个妈妈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与自豪,不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吗?所以,当学生提出第一个和第二个儿子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的时候,教师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内心体验。因为,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文本价值并不矛盾,是兼容的,处理好了,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价值的深层体悟,丰富学生对于好儿子这一概念的认知内涵。

通常而言,在文本价值与独特体验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颇具代表性的情况:一是相互矛盾,即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相互冲突,难以调和。譬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的时候,如果有同学认为狐狸很机灵,能够随机应变,就与课文所固有的文本价值──批评乌鸦油腔滑调、不劳而获的恶习产生了矛盾。二是相互兼容。即文本价值是核心的,独特体验是边缘的,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譬如,《三个儿子》的教学案例就是如此。面对上述两种情况,老师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做法都是无视生命的存在,与语文课程精神相背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辩证地把握文本价值与独特体验,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前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拨正学生的价值取向,并使之与社会大力倡导的社会公德合拍,帮助他们构建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后者,教师应该尊重并肯定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丰富文本的价值内涵,发展他们辩证思维和多视角认识事物的能力。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7》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人才培养工作情况总结报告 物流扫描员工作内容 从事物流工作心得体会从事物流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