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律动

小编:admin

生命的律动

论什么是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学科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任何一门其它学科,不应停留在表层的认知、掌握上。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

我很喜欢语文,回首自己的求学之路,这种喜爱始于初中的语文课文《春》及那一堂课。后来,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中师时,习作篇篇是范文,还乐得替同学捉刀,上大专、续本科,在愉悦中修完了中文系中文专业。我的语文学习,可谓是一路快乐,得心应手。可是,我对于小学语文课的记忆却很淡然,留在脑海中那点可怜的记忆就是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再有就是课堂上分析那一篇篇早已读懂的课文:重复情节、分段说段意、用公式“通过……表现……”套中心思想;上公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的发言等极其无聊之事。总之,我经历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是沉闷的、乏味的,了无生气。上课就是教师在40分钟内“走”教案,演示主观编导得十分细密的“教学过程”。作为教师一心期望学生按照自己预定的答案回答出问题,机械地完成沉闷的程式化课堂教学,也难在课堂上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叶澜教授早就提出“改变这种状态必须突破特殊认识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产的观点,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构建新的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喜的是随着新课标的出台,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近年来这种现象大有改观。走上讲台,不断的学习与摸索中,我思考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受益于学生,才称得上是一堂好课呢?

共同感受生命的律动,师生共同成长。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即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教材内容不同施教,因学生认知程度不同施教,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教师也同学生一起创造着课堂,感受着生命的律动。例如写人记事、含有难理解的句子的文章可以质疑在先,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理解课文。而学生的疑问,不必求教参的答案。往往学生的解答更切合孩子的认知,更合乎清理。例如《我爸爸说》一课有学生提问:文中的“我”得知小男孩是新调来的乡党委书记的儿子。为什么“心里就象大海的波涛,翻腾不息”?另一位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因为“我”刚才还利用手中那点为村中称鱼的权利随意报斤数。而乡党委书记的儿子受爸爸的教育,先人后己、乐于助人,不占便宜。内心激动,自己深感惭愧。终身成长的观念越来越为大家所承认。学生在成长,教师同样在成长。母语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一起学习古诗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理解诗意。对最后两句的理解源于不同资料,而产生不同理解。一种解释只要龙城有飞将军李广这样的将领镇守边关,就不会让异族骑兵过边寨。是在歌颂边关将领。另一种解释为:讽刺现在的边关没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将领。言外之意,现在镇守边关的降领无能。对古诗产生异议是很正常的事,学术界两种理解确实并存。我由此查阅了相关资料,简单介绍了边塞诗的发展及特点。师生共同进步。语文学习的课堂应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是师生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感悟内容,欣赏语言,培养良好语感。

一篇课文拿来初读,即有了大概印象。写人记事的知道了讲述什么故事,所记叙人物有什么特点;状物写景的篇章,景物有什么特点。这篇文章的写得是否流畅、优美,你是否喜欢?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个性化的表达,彰显出共性化的内涵。而阅读的最高境界同样是通过独特的、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正确理解文本。《松坊溪的冬天》一课,内容很简单,就是写松坊溪平时、特别是雪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我请学生自己质疑时,有人问: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为什么要写平时的景色?读过课文后,就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写了松坊溪的平时景色就很美,才能体会出松坊溪的冬天更美。有人说,对比写,松坊溪的平时和冬天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好。有的说写了平时才能写出冬天是一点一点走近的,写出冬天的变化。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象这类内容浅显、文笔优美的文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千万不可忽视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当中包括篇章结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甚至段落排列都是文章达到尽美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们作为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感受。我尊重学生各自的感受、体验。鼓励他们放胆读,放胆说。告诉他们发言无错。语文的学习,课堂上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我请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朗读。自己想一想用怎样的语气读?练一练,再交流、听一听,再评价。有的学生喜欢初冬的景色,碧绿的竹林、湛蓝的天、金色的太阳,燃烧的花般的红叶,初冬丰富的色彩读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喜欢纷飞的雪花,读得轻盈快乐;有的喜欢透亮的白雪,读得静谧、不失生机。我想,语言文字的积累就是这样点滴会聚起来的。语感作为对言语的直觉能力,也是在这样宽松、和谐的读、说、听训练中培养的。

课堂延伸,发展语言,深化思想。

拓展空间发展学生创造性语言。学习《一幅迥然不同的画》了解了文章大致内容后,进一步理解感悟课文:看到作者为我们用语言描绘的两幅画后,心中是什么滋味?读出你的感受。接下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想象文中两位妈妈的晚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你的语言画两幅画。这样的设计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时也延伸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言语训练。给《半截蜡烛》、《买小狗的小孩》等结尾含蓄的课文续写结尾;学《义务导航员》、《玄鹤献珠》等课文后由学生讲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白杨》等课文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草船借箭》《将相和》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在熟读、感悟的基础上分小组编成课本剧表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以课内阅读为一个中心点,充分调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我称之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习古诗在学习《雪猴》《我和狮子》这两篇课文后,我购买了课外读物《人与动物》等相关书籍并推荐给学生,放在班内图书箱里供他们阅读。后来,通过查阅记录,我发现这本书的借阅率很高。同时,我鼓励孩子搜集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课外阅读,并变成自己的话,讲给同学们听。恰倒好处的调动了孩子们对人与动物关系这一类图书的关注。掀起一个课外阅读小高潮,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面。后来在学习《晏子使楚》后,就是学生拿来《上下五千年》主动向我和同学们推荐其中介绍晏子的另外两篇文章《二桃杀三士》和《挂羊头卖狗肉》。课外的大量有益的阅读同样促进课堂内的阅读教学。人的亲历亲验是有限的,特别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但他们可以从浩瀚的知识海洋获取无尽的知识。阅读体验可以丰富孩子的人生内涵,慢慢形成一种文化积淀。

课堂教学就应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教”“学”并重,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共同感受生命的律动。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总结(模板15篇) 领导调研主持词和结束语(大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