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兼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编:admin

观点的提出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皮亚杰)”。兴趣是什么?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绪。它以人的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在国外,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赫尔巴特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教育就应该以此为基础,教师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杜威也曾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经常细心的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种种表述说明,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

回到现实中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一开始,学生刚认识“人、口、手”,是多么的激动,兴奋地要向父母展示;到了后来,还有几人遇到不认识的字能主动去查字典?一开始,学生捧着图画读物津津有味,真可谓爱不释手;到了后来,还有几人能坚持阅读,能沉浸在优秀文学作品之中?一开始,写出一两行简单的语句,学生便喜不自胜;到了后来,又有几人听到作文不头疼……

——我们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在逐步丧失啊!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眼前的紧迫任务。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现在语文教学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在各门学科中,语文已排到了‘小四子’、‘小五子’的地位。”二○○四年十月,数百位名师专家汇集上海金山举行“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峰会落幕发表的《金山宣言》,恰恰也强调了要特别重视学生日渐丧失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重拾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了与会各方一致的迫切呼声。这一要求的提出,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兴趣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当前令人堪忧的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冷却。

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仅必要,而且紧要!

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再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结合课改实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善用资源,让语文成为充满乐趣的生活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是可以为教育利用和借鉴的。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与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一位老师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自主识字。先让学生回去认识家里的家用电器,记住怎么写,再到班级里来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认识了“电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等,甚至还能写得不错。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极大的识字写字热情,黑板上写满了稚嫩的小字。我想,这便是生活识字,这就是生活语文。这些同学的自主生活识字,绝不仅仅停留在一节课、一个家用电器领域,培养起来的兴趣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11册习作5(写一篇关于菊花的作文)时,我以班级菊花展览的形式,要求每位同学出一盆菊花(实在没有可用图片代替)在课堂上集中展出,并在展览中推介自己的菊花,评出“花魁”数盆。为了解说得更为出色,要求学生先将介绍文稿(习作)写好。这样,学生习作就有了动力,于是纷纷搜集资料,积极撰写。展览中,学生们捧着自己心爱的菊花,深情地介绍,赢得了阵阵掌声。一堂习作课成了一次富有情趣的小型展览,这是把生活形式有效地引进了课堂,提升了课堂的趣味,从而使这节课成为充满情趣的生活。

语文也是一项工具,挖掘生活资源,还要善于将语文运用于生活,让学生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上完口语交际课《打电话》后,要求学生平常在家打电话时也要像课堂上一样做到有礼貌说清楚;学会了写留言条,家里没人外出时就要养成写留言条的习惯;学习了写毛笔字,过年就可以尝试写春联……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很好地运用语文,感到语文是有用的,其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会被进一步调动起来。

二、优化教学,让课堂成为孕育智慧的沃土

罗大佑的《童年》中唱道: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虽然意不在批评教育,但恰恰成了如今不少学生的课堂心理写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学生的反应一定非常敏锐,师生互动一定非常热烈,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师生智慧的碰撞,这是我们所欣赏的、所追求的课堂,也会是学生恋恋不舍的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上出一节节这样的好课,是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学科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如何优化,我想强调的是,语文课堂要有教师智慧的预设,机智的发挥,能引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体会学习的惬意。教师的预设是前提,是关键。我以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1、教学方式的生动而富于变化。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预设要力求使课堂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但老生常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便一开始学生很感兴趣,久而久之,趣将不趣。熟知的教学模式,要合理地间断地使用,还要常变常新,敢于突破,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总是那么有新意。这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预设。

2、教师富有魅力的教学风度。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要具有风度。语文老师,首先要是“语言大师”,课堂语言要体现智慧,要机智幽默有风趣,要准确、精练、优美,富有文学性、感染力。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是享受。老师还要注意态度的和蔼亲切,有亲和力。学生总不喜欢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课吧?另外,语文老师的教学风度还应体现在“治学”态度的严谨,处理课堂问题的大度等方面。严谨是一种工作学习的态度,学生必须具备,老师要身体力行“传染”给学生;宽容大度,对学生尊重,自然赢得学生敬爱,自觉向老师靠拢。这是教师素质修养的预设。

3、宽松的互动氛围。课堂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学生智慧的火花就在这一过程中迸发。这一互动过程必须是宽松和谐的。某外国名牌大学人才辈出,校长戏言他们的秘诀在于“老师面对着学生抽烟”,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创造的火花才能生成。因此也有调侃:中国人最具创造性的时刻是在酒桌上。和学生一起创造这样宽松的互动氛围,孕育智慧的氛围,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是交流平台的预设。

三、培养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挚友

在无数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之间相处得好,关系亲密,学生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对老师产生了厌恶,这种情绪必然殃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重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摘下“有色眼镜”,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密切和他们的交往,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50年代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爱”的教育,她经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在这个群“星”璀璨的社会,孩子们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偶像”,小小的自我空间里充斥了明星照片。如果教师有魅力,充满激情,品德良好,做事公正,真正做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朋友,做关心爱护他们的朋友,那是任何缥缈的明星都无法和他竞争的。师生间形成真正的感情交流,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激励学生的学习,对其点滴的进步都应表示赞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科学评价,让考查成为激励兴趣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是语文学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甚至现在的语文学科评价,还只是一张考卷,至多加上简单的面试,很少能把语文学习兴趣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的,很少能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作为评价目的的。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当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并写得比较漂亮时,老师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字,这是对其习字兴趣及写字成绩的评价;当学生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老师褒扬他的勤奋,这是对其习字过程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发展。平时,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缥缈和重视的评价。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考试虽然无法取消,但在考试中,我们应注意不能让试卷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倪文锦曾举例,某小学三、四年级语文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五颜六色”中的“五”、“六”各形容什么?“蒸蒸日上”的“蒸”是什么意思?他说,出这样的题目来考学生实在有悖于语文教育的本意,拿“蒸蒸日上”来说,学生用它来造句作文大都不会出错,没必要离开完整的语境来考字义。老师们在试卷命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命题的科学性,那种“繁难偏旧”的题目,那种让学生灰心丧气的题目出不得。切不可让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语文学习兴趣被一张考卷“毁于一旦”。

有位老师引借阿基米德的话说:如果有一个支点可以撬起一个地球,那么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将会撬起孩子的一生。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相信一定能帮助孩子们把握这个“支点”。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的外公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体育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大全 2023年群庆六周年节目主持稿(精选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