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索

小编:admin

>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国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使命。”作为语文的教育工作者同样在教育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深刻领会创新精神,知任重道远。

创新能力是指在问题讲解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事、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受主体特征制约一种特定心理状态。语文学科容易陷入教育的“惰性”,有其客观方面因素。工具性,由于其工具性必定走向概念化,统一化。主观性,受创作者的影响,读者阅读语文时遵循作者的主观世界的发展。教师集体授课统一思想不利创新能力发展。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惰性”,使学生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他的知识和经验,也不停留在描述解释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

二.打好基础,引导创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尚且知道,善假于物。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在语文教学上,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阅读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对其阅读文章做进一步的分析。例如,我在教授《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在对学生进行鲁迅创作文章的时政性进行透彻分析后,学生就提出很有创造性的问题。杭州新近不是又重修了雷峰塔吗,鲁迅笔下的雷峰塔和新近重修的雷峰塔有何异同呢?我马上抓住这一机会,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鲁迅笔下的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镇压人民之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现在雷峰塔的重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姿态出现,是人民自己的塔,从其身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提议学生写《论雷峰塔的重建》。这样使原有的年代久远的文学作品在新时代折射出新时代新问题新气息。

三.注意创新思维的普遍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知识起点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目标和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语文创新思维普遍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我的一节作文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充分考虑到普遍性的原则,对全班学生的思维力、知识起点、生活经验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充分了解。我设计了“天上掉下一束头发”的题目,看似怪题,其实其中体现着普遍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相结合,每一位同学都能对这一题目进行联想。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联想到神话故事,思维敏捷的同学能联想到科幻、太空等。有甚者写成说明文“龙卷风”。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能够激活同学们思维力、创造力,同时又能有所提高,有一部分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以此为题写出“龙卷风形成”的说明文,或是夹叙夹议的记叙文。这样我们就能照顾一些思维力、知识起点、生活经验都较高的同学。

四.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创新思维培养同教材间联系。

首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经由主动发现原则而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先将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解说得非常清楚。并且必须配合学习的经验,将所授教材所适当的组织,以便学生能学到知识。

教材难度逻辑上的先后顺序,针对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认识表征方式做适当安排,以便学生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语文需要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对教材深入研究,教会学生审视评判文学方法,使学生在自己原有语文知识积淀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达到对文学的独得见解,有自己思维,使学生在教材迁移中树立创造思维。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求“教师应当是创造”。它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如果我们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富有了创造性,就能给学生以示范,点拨,启发,诱导,激发起学生兴趣和动机,并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过程,做到创造性地学。一旦教学的教和学生学都富有了创造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跟上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我们正在实行创造教育。”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课设置的思索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初中数学观课心得体会(汇总18篇) 2023年我为群众办实事 活动方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