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3)

小编:admin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的主题,在唐诗中是很普遍的,一般都是以早春的物候为主。杜甫言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李白有《早春寄王汉阳》: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传统的形象大都是梅柳的美好色彩和姿态。春草,在形态和色彩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常常是芳草萋萋,有引发人生感叹之意,如唐彦谦的《春草》: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就连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的名句,也都是在寻求春草的象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很少有人从正面去发现它本身的美。

韩愈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两个发现:第一,早春草色特征的发现;第二,诗人自我感觉、体认的发现。二者均以特别精细见长。

他不像有的诗人那样把主要语言用于描述春天的众多景象,甚至也不把早已获得认可的、现成的如烟柳色当一回事。他欣赏的是早春的草。

天街小雨润如酥

这第一句只有一个“酥”字用得好,令人想到春雨如油,比直接把“油”字说出来联想到的意味要新颖而且丰富得多,其他看不出杰出之处。挑剔的读者,可能还有保留:对皇城街道如此不加掩饰地赞美,官方立场是不是太露骨了?不管在这一点上有多少不同意见,说这一句不见得有多精彩可能是没有多少争议的。但是,下面这一句就迥然不同了: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本来草就没有梅、柳那样鲜明的色彩,何况又是早春的草,还没有绿透。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似乎有一种共识,一种默契,草之美有两种类型,第一枯草,枯草自有枯草的美,“草枯鹰眼疾”,有一种强悍的精神意味在内,第二是绿草,很绿,绿得过瘾,如严武诗:

寂寂苍苔满,沈沈绿草滋。

又如自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风吹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

绿草美就美在它的绿色上,如果不绿,就索性彻底地枯黄,除此以外,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欣赏、可以做文章的了。但是,韩愈却发现了草的第三种美,那就是在要绿不绿之间,远看是绿的,近看还是枯黄的。这样的草,更有心灵关注的价值。在这种关注中,有一种特别宝贵的心理变化:先是现了草色而动心;因为动心,就走近了;走近了,却发现绿草的颜色不见了。这本该是一种失望,但是不,相反的感觉产生了:那是一种欣喜,春天来了,草色绿了,粗粗看,来了,细细观察,却没有了。这是何等精致的心理感觉啊!这和通常的观察是何等不同啊!通常人们总是先粗心忽略,后来细细地观察才有所领略。而春草却恰恰相反:粗心的发现,细心的消失。接着而来的,却不是失落,而是对自己感觉的更深邃的体验,对春草更特别的领悟。

这不仅是对春草的体悟,而且是对自我的体悟。

这句诗的动人和不朽:还因为它想象空间的开阔,能够引发读者。包括千年以后的读者的记忆,激发他们的想象,推动他们以各自的经验和情操参与春草形象的多元创造。

看来韩愈对自己的这个发现很有点得意,本来,这一句就够动人的了,但韩愈觉得还要把它强调一下,像许多古典诗人习惯的那样,诗人继续往极端里强调:春天最美好的就是这种草色,绝对胜过了皇都充满诗意的烟柳。这样的强调是否多余呢?在诗歌里,是不是套话呢?这一点,可以在与下面的白居易诗的比较中看得更清楚一些。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秋天:两种不同的现代散文美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市场调查报告8000字(十四篇) 最新我的初中生活作文字精选(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