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训练语感

小编:admin

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最基本困惑。最近,笔者听了不少语文观摩课,总的感觉是其中作秀的成分较多,偏离了正常的教学目标。面对这种本末倒置的不正常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训练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一种把握语言的直觉能力,即进行读写活动时,“耳”要听得出来,“嘴”要说得出来,“眼”要看得出来,“手”要写得出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感教学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做到“三个结合”。

与知识传授相结合首先,借助标点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在某些语境中,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却由标点符号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借助标点符号的知识,指导学生去比较、推敲、品味,培养语言的情味感。如《故乡》中,“我”与中年闰土相见一段的标点符号潜台词就很丰富。教学时,我们就可借助这些标点的表情功能,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揣摩,悟出“我”和闰土的复杂内心。

其次,借助词汇、语法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规范感。语言的规范感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运用方面,既要适境得体,又要注意感情色彩的变化。借助词汇的词义及色彩等语言知识,引导学生去比较、推敲、品味,可以培养学生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笔者曾引导学生比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和“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两句话的语意轻重。在比较中,笔者讲解了肯定句和否定句的概念,并通过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使学生体会到肯定的语意一般重于否定的语意。

再次,借助修辞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生动流畅感。由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能表现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要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就要借助修辞手法,训练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流畅感。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为了突出春天姹紫嫣红的特点,故意运用了定语后置的手法。指导学生品味这段文字时,笔者借助倒装句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事状物,表情达意。

与朗读教学相结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如《海燕》是一篇战斗性很强的散文诗,是一支充满激情的战歌。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激越奔放、气势磅礴。范读本文首先让学生把握全篇,弄清感情波浪的层次,一味地高昂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声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抑扬顿挫,开始定调子不要太高,高低声调要处理得当。

另外,品读也是朗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品读感悟,唤起学生领略文章的意境美,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夫课”。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而品读恰好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文中的美。因此,品读教学要重视审美心理因素,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和保持一种诵读的兴趣和欲望。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因此,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地位,着力于听说和读写。

听,有两种方式,一是听语音材料,特别要琢磨别人是如何发音,怎么处理语调、停顿和语速,体会其语言的妙处,增强自己的语感。二是现场听讲,听讲时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着重分析其表达艺术,把握别人的说话方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培养自己的语感。而且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讲故事、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语感。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笔者认为,还是让学生多背一些现代诗文为好。倘若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相信作起文来一定笔下生花。在读懂的基础上,老师还应该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写读后感等,还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发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良好语感的形成。

方法处处有,个性人人异。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着眼于学生,在学和用上下功夫,学生的语感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语文素养也将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素养论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企业负责人简历范文(17篇) 以案促改工作经验总结(精选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