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小编:admin

我国近十年的教育研究中,有关学校改革的内容很多,但大量涉及的是学校变革的某一方面,而非整体。转型期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对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渗透式的巨大影响,使我们强烈感受到现有学校教育的不适应和弊端。“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提出,正是对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回应。该研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以“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命名,反映的正是课题组负责人研究的立意: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这种新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细胞式的载体是基层的一所新型学校,最终成效是一代新人和新型教师的诞生。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本身也要实现转型,21世纪的教育应实现“转型式发展”。

21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所处时代背景的深化研究 与凹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所处的时代背景,最为鲜明的变化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凸现。教育界敏感人士的积极反应首先是提出了中国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和“教育信息化”的口号。在学校实践中率先反应的是: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普遍改善,信息技术课的普遍开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普遍进行和外语教学的普遍加强;双语教学的积极提倡;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建立和加强国际交流,学校中招收外籍儿童乃至开设国际部等。

对于全球化和信息化这一社会大背景及其对教育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研究,认识上有了如下进展:

1.全球化与信息化是两个相关、相交但并不完全重合的概念。全球化与信息化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时空、交往、流通的意识与行为、范围与速度、目标与手段、组织工具与形态等诸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

2.关于全球化。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扩张的需要,推行的是市场原则,核心强势利益主体依然是发达国家中的大国、强国和霸权国家。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不仅随着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以及各种产品倾销而传遍全球,而且还通过商业运作的多种国际性的文化活动、传播技术及其系统的全球化和文化产品的国际流通,使强势文化及其所携带的内在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外在的时髦形态向全球渗透,对各国青少年以及知识、学术领域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强势文化的全球化已经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对全球各国产生影响。对于这一点,教育界尤应重视。

3.关于信息化。信息化的技术存在形态最为表层的功能是新工具。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将来的电脑、机器人技术定会朝着人机对话界面的人性化和对人的多种特质与能力综合模拟的方向突进。正是这种全面拟人化的走向,有可能全面改变现存的人与技术的关系,由拟人化的功能走向属人化,走向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的解放和发展。信息化的结构性社会存在形态,整个社会环境被信息技术化,生存环境中增加了虚拟空间。信息化与学校教育关系更为直接、更应引起关注。它是以上两种存在形态及其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相互作用给个体生命所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1)个人时空意识发生变化。(2)个人生存方式的变化。(3)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当前,中国社会真正进入到了社会繁荣发展且需要以更多个体富有时代性的充分发展作为条件的时代。这正是我国学校教育需要转型性变革的最重要和具有根本性与前瞻性的社会依据,也是对学校实现转型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的揭示。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研究 “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研究需要回答现存的学校属于什么形态,它有什么弊端,新型学校的特征是什么,转型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等问题。在发展性研究阶段,我们形成了如下一系列观点。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优秀15篇) 幽默自我介绍开场白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