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小编:admin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语文教育是最遭质疑甚至非议的一门学科和课程。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人们更多的是从教育理念、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等方面查找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而很少从培养语文教师的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方面进行反思。而高等师范中文专业作为语文教师的“产出大户”,理应对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

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师范中文专业是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生产车间”和“组装车间”,其“生产”和“组装”的产品———师范学生或未来的语文教师应有适应基础教育语文教学需要的知识“内存”。然而,现实状况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同相关学科之间有厚重的隔膜,语文知识近乎凝固,显然,这样一种知识状况是难以支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

语文教师的知识状况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以培养语文教师为主业的高师中文专业,不单要积极跟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而且更应以前瞻性眼光和胆识引领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努力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知识体系。要完成此项工作,一方面,要对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鉴别、梳理、扬弃和重组,寻找语文课程与教学必须依赖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积极主动地感应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唤,发现、“生产”和“组装”语文课程与教学急需的有效知识。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文

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对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和对作家作品自言自语的评介,仍是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氛围。因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课堂强加给他的知识,是考试要他记住的知识,远未转化为具有学生丰富感受和体验的个人知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外,受教育者的素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除从语文教材中接触的文学作品外,对语文教材之外的文学作品,阅读十分有限。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文学课程,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涉及的作品量大,加上学生还要应付其他课程,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年时间把规定的必读作品都读完。

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是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结果,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在了解学生认知背景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定文学课程的必读篇目,使进入课堂教学的必读必教篇目发挥举一反三的样本功能,进而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方法论知识。

将师范性渗透在高师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体中

在许多师范院校,同一个教师用同一套教学计划、同一本教材、同一种讲义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任课教师对其教学对象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使这些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其对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意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高师中文专业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至于学科专业课程的师范性,有不少教师片面地认为高师中文专业课程与综合性大学中文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专业课程之外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几门师范性课程而已,在课程教学中忽略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因而,高师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师范性,应体现在各门课程有机结合产生的整体效应上,而不单单是某几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责任。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上保证“术业有专攻”

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片面强调“通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不得不牺牲专业课的学时以保证名目繁多的“通识课”、“公共课”的学时,专业课教学时数与以前相比有明显减少的趋向。加之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拿到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等才能领到毕业证、学位证,这样,学生不可能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再就是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到第四学年,许多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心思早已不在课堂上。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又如何能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高师中文专业培养的人才“术业有专攻”,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好专业课与公共课、通识课的关系,确保专业课教学时数和质量,以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比较扎实的语文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你是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吗?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