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反思

小编:admin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后,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了其与新课标理念与精神不相符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课堂存在的弊端

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

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

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

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和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不管是人多人少,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深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得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教材如同圣旨,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4.静态化

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二、“课堂”含义的重新确定

1.课堂不是学生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煤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正切切”的。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成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特的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情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而是由学生走向知识。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韩愈为教师确立的职责和角色在他所处的农业经济是时代是合理的,而对于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的今天来说,都越来越不合时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不能完全把课堂当作知识的“交易所”。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能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透视课堂,课堂实际上展现的是不同的场景(社会学的人际交往画面;文化学的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心理学的师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课堂是动态存在、变动不居的。它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各种信息的把握,即时做出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要改变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一统缰化的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以学定教,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生命活力。

三、课堂重构的要点

反思现有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树立起人性化的教学观,用个性化的教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世界,生活世界是真正存在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兴趣和动机。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精选22篇) 东北家乡的特产作文字(模板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