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究式学习课堂的构建(上)

小编:admin

[内容提要]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探究能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业务素养。所以老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研究式学习课堂最根本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将占据主课堂。为了确保课堂的正确实施,师生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问题中心”“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个性化学习”都将是最有效的学习行为,应该得到广泛应用。“教无定法”最适应于研究式学习课堂,所以,未来的教育课堂将是专业化教师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有效教学 探究能力 学习方式 交往 互动 发现 发展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课改浪潮席卷而来,新课改经历了理论探索、区域实验,目前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进入课堂,老师们在“洗脑”、“再洗脑”之后,终于对新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课改新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学实施中,老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教师围着教材、教参转,学生围着教师黑板转的现象正不断改变。而且,研究性学习课程得到开发,在各类学校广泛实施,这种全新的课程及全新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了空前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老师形成巨大挑战。

新课改对老师是全新的,长期从事传统教学,习惯了传授,虽一路教学,一路教改,也有很多“探路者”,他们沤心沥血,为教改尽智尽忠,贡献不凡。然而更多的老师可能只是把教改落实在教研文章中,他们一手高举素质和创新的大旗,一手却在为分数、应试操劳,这不是真正的教改,而今,新课改来了,我们再也不能只摇旗呐喊,我们需要积极的响应,新课改给了我们科学的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实施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关于研究式学习课堂的构建正是顺应新课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能力,为新课改作出一点实际意义的探索。

当前,各类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得轰轰烈烈,然而,这种“热闹”的背后却不乏研究的困难,很多师生感到无从着手,举步艰难,学生缺乏独立思维能力,起码的创新能力,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原因依然在课堂上,传统教学方式把持的课堂,依然讲风很盛,学生学的被动、死扳、沉闷、乏味,缺乏主动探究、自主求知的学习风气,在这种课堂上,研究性思维的培养是很难见到实效的,所以,研究式学习课堂的提出,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研究思维能力,从而改变研究性学习出现的盲动局面。

研究性学习课堂的提出,也是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新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语文,语文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承文明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语文改革的重点,所以,研究式课堂正式顺应这一改革需要提出的,真正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量呈现出急骤增长的态势,面对这样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21世纪,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已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如此多的知识量,依靠老师又能传授积累多少,又凭什么去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如果只充当装知识的容器,又靠谁去开发未知,诸多问题呈现眼前,强烈挑战传统教学,而研究式学习课堂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如何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

研究式课堂的构建依赖于老师、学生及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老师以什么样的角色走进课堂

1、老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教学中曾赋予老师各种崇高伟大的形象:老师是一支蜡烛,去教室普洒光明;老师是园丁,去教室修剪树枝;老师是工程师,去教室研发产品;老师是一桶水,去教室倒给学生知识。诸多形象显示,老师是授业者,是知识的化身,然而,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这些称号却不能再合法存在,应该成为历史书中的名词,取而代之的应是全新的教师形象。

教师是学习者 这种提法显然与传统意义的老师形象大为相背,授业的老师与求知的学生相对而存在,老师何故能成为学习者?然而,新的课程改革实实在在对老师提出了如此要求,我想,这大概有两层涵义,一是老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走进课堂,另一层是老师必须和学生在课堂中互相学习,老师所面对的新课程已不仅仅是一本教材,仅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已很难再走进课堂。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在书本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在创新中学,学生接触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准备一点去讲一点如何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必须持续学习,持续成长,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没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没有与高质量教育相适应的教育和教研能力,终将为教育所弃。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如果教师本身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的,缺乏学习的要领和方法,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学习呢?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具有学习的本领,和学生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共同开发未知,求取新知,才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是组织者 新课改对老师作用的定位既不是主体,也不是主导,而是组织者,这个“组织者”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组织教学,而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老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不再以教为中心,学不再围绕教转,老师也不再支配学,而是服务于学,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设计,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协助学生获取新知识,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促进者 新课程一个突出的观念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师生关系上,不再是学生适应老师,而是老师适应学生。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为了服务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教师理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构建研究式的学习课堂,教师的促进显得尤其明显,比如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并转换目标,促进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策略或最佳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研究中不断地把研究推向深入,促进学生向更高处发展。这里的“促进者”绝不是“主宰者”,可以是旁观者,维护者,支持者,但绝不能包办代替,通过教师的促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老师的观念更新 没有全新的教学观念,老师是无法走进研究式学习课堂的。研究式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研究能力为目标,学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对象,老师必将由“专制”走向民主,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课堂的主体,都是研发者,在这里,不是我讲你听,我给你收,而是师生交往、互动、沟通、相互启发、补充、丰富、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没有结果,不会产生答案,一节两节课可能“一无所获”,但是,这里一定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一定会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学生在经历了实在的质疑判断、比较、鉴别、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过程后,研究性思维得到培养,研究性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对象得到空前的关注,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他们将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位老师都应记住一句话,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3、老师的备课充分 研究式学习课堂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新要求。相对传统讲授课来说,备课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这种课堂的备课不是预先设置教学步骤然后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去实施,它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策略的准备。对于这种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的课堂,备课中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和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在这里,不是备知识,而是备问题,不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而是各种教学行为的设置,不仅是备教材,更是备学生,老师可能要阅读更多的书籍,准备更多的材料,对可能涉及的观念、思维方法要有所准备,对各种学习方式要了然于胸,如果不备好课,目标陈述不清,行为设置不明,就可能在课堂上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行为主体混乱,行为动作盲乱,简单问题复杂化。这里也讲究“详尽”,但不是指教学过程,而是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问题等,老师备好课以后,也不是去机械照搬,而是时时关注学生动态,随时应变,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主体研究地位。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备学生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关乎教学起点的确定,起点太高,可能使课堂脱离学生的实际,起点太低,研讨流于游戏,备课中要充分关照学生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思维习惯)、学习方式、成熟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及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切合学生的特点,对与课堂探究所需的相关技能要做好分析了解,对各类学生、各级目标要调控得当,应预先设置好教学反馈策略,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正确认识“语文新课标”的影响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财务工作述职报告存在不足(四篇) 借款保险协议书(汇总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