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原在语文中

小编:admin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本小册子,叫作《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我在那本小册子里说,1949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改在不断地进行,开始的阶段,比较强调政治性,是为第一浪潮,后来比较强调工具性,是为第二浪潮。我在这本小册子里提出,我们应当兴起以强调、突出入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浪潮。到上个世纪末,工具性浪潮可以说走到了极端,也可以说走上了末路。

大家都知道,1997年的《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了3篇文章,掀起了中国语文教改的大讨论。通过这次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语文不能没有“人文”。在语文教育大讨论过程当中,有人向我约稿,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呼吁语文教学观念的大讨论》。我当时担心这次语文大讨论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各种不同的观点、各种不同的见解不能真正展开实质性的讨论、辩论。

所以,我在这篇文章里面呼唤实质性的辩论、实质性的讨论,希望在语文和“人文”的关系上,大家求得共识。现在看来,语文教学大讨论,是有成绩的,成绩在什么地方呢?大家几乎一致认识到我国以前语文教育的问题根子在人文精神的彻底流失。于是形成这样的共识:语文要有“人文”的渗透,“人文”要去激活语文。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深入地进行讨论,大家更没有形成共识。

因此,后来就出现了离开语文来谈“人文”的现象,出现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语文是语文,“人文”是“人文”,大家都强调“人文性”,却离开语文来教“人文”,离开语文来学“人文”。我在2004年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里指出,如果语文教学照这样发展下去,势必要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

那么,语文与“人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的观点是:“人文”原在语文中。“人文”哪里寻?不是在语文之外,而是在语文之内;“人文”本来就在语文中。我在这里所说的“‘人文’原在语文中”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文”在读写听说的动机中,有追求真善美的动机,就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人文”就在其中了。

关于这一点,我在2005年的《语文建设》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听说读写的动机问题》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第二个方面,“人文”在言语内容中。任何言语作品都有言语内容,这种言语内容都会涉及到“人文”,即使是自然科学的言语作品,里面也有“人文”的内容。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其言语内容也都有程度不同的“人文”渗透其中。

这种体现在言语内容中的“人文”不是我们语文学科所特有的,这是任何课程都有的,所以它肯定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当然会要教到这种意义上的“人文”内容,但它肯定不是语文课所特有的内容,或者说,这种“人文性”其实并不具有语文的特殊性。现在我想讲的,是关于我对语文的“人文性”这个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想法:在语文课中,“人文”何处寻?在“言语形式”中寻。我的意思是,在语文课,所谓“人文”主要在“言语形式”中。

我认为这是语文课中“人文性”最重要的所在。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个人生活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剧组工作心得(案例19篇) 推荐船政文化素养论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