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向我们发出的警示

小编:admin

这是《正在发育》一书的小作者的自我介绍:“我叫蒋方舟,1989年10月出生,天蝎座,……生活在中国大陆一个不知名的小城里的一个普通的小学里,是个安分守己的好学生,但有时也做一些让人刮目相看的事”:11岁时出版了一本书,现在12岁的她又向世人献出了这本《正在发育》。这大概是属于近年被炒得很厉害的所谓“天才儿童写作”吧。我对此并无兴趣,而且在我看来,“天才”之类的桂冠是有可能成为扼杀人才的一把屠刀的。我注意的是作者的如下辩白:“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小孩的生活,把我们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啦。我们的生活,是他们绝对想象不到的”。这正是我所担心的:这些年我虽然在关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但心里一直没有底,因为我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很少接触今天的孩子,当然更谈不上了解,那么,我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他们所需要的吗?对于我这样的既愿意为孩子做实事,又不了解他们的成年人来说,这可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我经常为此而感到忐忑不安。现在好了,孩子自己说话了,而且是这样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不是大城市)的普通学校(不是所谓重点学校)的普通的孩子(不是天才),我正可以从中得到某些信息。——当然,我也明白,这信息是有限的:这孩子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写“一本书”(这是孩子母亲对她的要求),而人在“写书”状态与日常写作还是有所区别的,总要有意无意的遮蔽什么、强调突出什么,这是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有的经验,孩子想来也不会例外。但无论如何,这本由12岁的孩子自己写的书,总能够向我们提供某些成年人“绝对想象不到”的、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大陆的“小孩生活(心理,情感等等)”的部分真实情况。——我正是怀着这样的“期待视野”去读这本书的。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本书所运用的词汇。就随便抄一些吧:“男女有别”,“封建观念”,“心有灵犀一点通”,“初恋情人”,“抛一个媚眼”(第一节);“玩世不恭”,“大义凝然”

(第二节);“划时代”,“试验田”(第三节);“重要机密”,“瞻仰”,“慧根”(第四节);“积极分子”,“共产主义接班人”,“孺子不可教也”(第五节);“另类”,“同性恋”,“小白脸”,“醉翁之意不在酒”,“生米煮成熟饭”(第六节);“发育”,“乳房”,“不可思议”(第七节);“悲壮”,“甜美“,“黑社会”,“解放”,“战友”(第八节);“素质教育”,“承包”,“做爱”(第九节);“孤男寡女”,“混混派掌门人”,“虎口余生”,“响应政策”(第十节);“帝国主义”,“女特务”(第十一节);“申请专利”,“圣地”,“蒙汗药”,“鬼鬼祟祟”(第十二节);“军训”,“教官”,“帅”,“太监”,“御医”(第十三节);“阅兵表演”,“旁观者”,“保守分子”(第十四节),“弱智”,“更年期”(第十五节);“玉腿如林”,“弱不禁风”(第十六节);“隐私”,“演员道德”,“含情脉脉”(第十七节);“女权主义”,“纯洁的美”(第十八节)“三教九流”、“混蛋”、“混球”、“混搞”、“少儿不宜”(第十九节);“天旋地转”,“乾坤倒转”,“风水轮流转”(第二十节);“违法乱纪”,“开庭审理”,“实战练习”(第二十一节);“模型”,“电脑组合”,“显示器”,“人体艺术”(第二十二节);“问题人物”,“深沉酷男”,“哲学”,“抽象派”(第二十三节);“泡妞秘岌”,“帅哥”,“鱼水缠绵”(第二十四节);“婚外恋”,“鲜花插在牛粪上”,“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次),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第二十五节);“谋杀案”,“东窗事发”,“狼烟四起”,“四面楚歌”(第二十六节);“中国特色”,“思想者”,“化悲痛为力量,化干戈为玉帛”(第二十七节);“洁身自好”,“英气逼人”(第二十八节),“诗性大发”,“过一把瘾”(第二十九节),“逃避”,“放弃”,“批判”,“阳光下的罪恶”,“罪恶上的阳光”,“审美观”,“莫名其妙”(第三十节);“生理优势”,“语言气势”(第三十一节);“寻找刺激”,“心有余悸”,“薄情寡意”(第三十二节);“哪壶没开提哪壶”,“白眼”,“火眼金睛”,“一票否决”(第三十三节);“赚钱”,“大款”,“青年企业家”,“商务通”,“水货市场”,“深藏不露”(第三十五节);“革命”,“国家机构”,“爱国”,“条约”,“社会主义辉煌成就”,“胜利”,“领袖”,“满眼泪水,满腹气愤”,“满脸庄严”(第三十七节);“有奖的思想品德”,“集体”,“小主人”,“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竞争意识”,“吃软不吃硬”(第三十八节);“颓废美”,“病病秧秧”,“改革开放”,“女流之辈”(第三十九节);“神圣”,“庄严”,“空荡”,“雄辩”,“激烈”,“成熟”,“深如秋潭”(第四十节)……。

之所以不顾行文的累赘抄了这么许多,是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具有语言社会学的研究价值的,也是语文教师与关心我们的孩子的成长的成年人应该认真考察与研究的。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这里的词汇面相当的广,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伦理道德、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生理、心理……各个方面,一个12岁的孩子掌握(知道,基本懂得其含义,并且能大体正确地运用)这么广泛的词语,这确实令人惊异:这显示了孩子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巨大潜力,而我们过去是严重地低估了;而透过这些词语,我们更可以看到今天的孩子的“生活世界”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当然的那样狭窄与单纯,或者如作者所说,我们确实把孩子“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了。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就可以发现,孩子拥有的这些词汇,有许多显然来自学校的教育,来自书本,但更多的恐怕是来自社会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这些成年教育者所严重忽视的。这里,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世俗语言的大量进入孩子的生活世界与语言世界,从而提醒我们注意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流行文化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过了学校教育的影响的,这与当下学校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下文将有详细分析)显然有关,而且学校教育通过社会流行文化的改造所发生的变形,也同样发人深思。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予以正视并作深入研究的。我在一次关于《正在发育》这本书的研讨会上,听到一些网络文化研究的专家,谈到“网络写作”的某些特点,例如,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智力的竞赛,要求敏感的快速反应;它的语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比较庞杂,而且多用调侃的语气等等;对照这本《正在发育》,我们是不难看到这种“网络写作”对当今青少年写作的影响的。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既惊异于其用词的广泛,更惊异于这位小作者在运用这些词语时,自觉不自觉地赋予的“反讽”的意味。这里不妨随手再举几个例子——

“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但是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似应为六年——引者注)的孩子,在这地方,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第四十节)

“到了期末,我们的思品竟然都上了90分,我是100分。

因为那些思品题目都很简单,一目了然。……

还有问答题:为什么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答: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小主人。都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我们都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为集体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集体才能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且集体就像一辆自行车,少了一个零件就难以前进,所以我们更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再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就是热爱集体的表现”。(第三十八节)

“我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怪胎,与所谓的俗人区别开来,我希望自己的审美观与凡人不同,就是把狗屎看成艺术品,把艺术品看成狗屎;大声赞扬阳光下的罪恶,批判罪恶上的阳光。

“我盼着长大,长大就不用上学了,可以天天在家里当疯子。我要躲在角落里,像发怒的狮子,拼命地创作人们永远也读不懂,但我死后身价百倍的东西。我只吃美丽的树叶,吃百合花,吃天堂鸟,不吃人们丢弃的骨头。我死前不要割掉耳朵,我要在湖里飘啊飘啊,我是空心的魂魄。”(第三十节)

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孩子们实际上是有两套写作的:一套是学校教育中课堂上的写作——我估计前引的思想品德课考试中的“问答题”的写作大体上是从考卷上抄下来的;

其显著特征是说大话、套话,说成年人(老师,考官)要求他们说的话。顺便说一点:近来看学生的课堂与考试中的作文,又发现了另一种类型的写作,我称之为“伪写作”,即假抒情,假天真,以至假叛逆:故意作翻案文章。这与前述大话、套话写作其实都是中国古老鬼魂的再现:前者即所谓“八股”,后者就是“策论”的变种,其表现形式不一,但对个性化的心灵自由表现的独立写作的压抑却是共同的,五四先驱者们为着人们的思想解放,曾对之作过尖锐的批判,但早就被遗忘,又作为“必须遵循的写作模式”向我们的孩子推销与强迫灌输了。但孩子也有自己的应对办法:当他们有可能作课外的“另一种写作”时,如像本书的小作者那样,就往往用一套调侃的笔墨,将学校写作的模式全给消解了。这大概也是一种反叛,或者叫“报应”吧。但如果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调侃笔墨也是自有资源的,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流行文化与流行写作的影响。这里也同样存在着一个陷阱:如果陷入盲目模仿,也会成为流行文化的俘虏,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惯常的,共用的,流行的写作模式与标准来进行表达,结果同样会失去自我和写作的相对自由与独立(绝对的独立与自由写作是不存在的,这涉及另一个重大问题,需要以后作专文讨论)。至于本书的作者,应该说她的写作基本上还是一种没有多少拘束与顾忌的真实而真诚的表达;但流行文化的影响也依然给她带来了一些限制。比如我在读这本书时,在最初的惊异过去以后,冷静下来想想,在她用词的广泛——这自然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丰富”——的背后,又发现了某种词语的“单调”与“贫乏”:这倒不完全是年龄的局限,恐怕更重要的是折射了流行文化的局限:它是一种民族与人类文化的“平均数”的表现。我这里并无意根本否认流行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如前文所分析,社会流行文化对开拓孩子的视野,扩大学生的语言资源,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自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甚至认为,如果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恐怕是不可能出现像本书小作者这样的“超前写作”的。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孩子的精神营养只限于或过分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平均水平,那他的精神发展是有可能趋向于平庸化的。正是在这里显示了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按照我的理解,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而且可以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当然,对于已经习惯于快餐阅读的孩子,阅读经典是有一定的障碍与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本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漫说大学之大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书香浸润心灵作文700字 书香浸润心灵作文提纲7篇(通用) 最新名班主任工作室总结美篇 名班主任工作室总结会简报(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