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刊文摘

小编:admin

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 《语文建设》2005年第1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曾是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探索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语文教学要不要模式”、“需要什么样的模式”等问题又重新展开了讨论。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一文指出,在对待语文教学模式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基本态度:建构和解构。前者主张建立可供模仿的教学模式;后者反对任何教学模式的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不在于形成标准化的模仿对象,而是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其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结构要素被直观化地凸显出来,成为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模式的解构不是要摧毁所有建构之物,而是对既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使语文教学不至于被凝固化、程式化。解构否定的是“模式化”倾向,而非模式本身。当前语文教学模式建构中还存在方法论局限、对教育哲学主题反思不足等问题,因此仍需要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将语文课程视为技术性语言训练工具的观念束缚。在这一背景下,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一文提出,语文新课程需要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运行模式。首先,语文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是生命形态而非技术形态,即语文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尺度,追求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而非关注人的外在尺度,追求语文的工具价值与功利目的。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在于获得系统化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而是要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展主体精神、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知识不应是外在于学生的静态客体或认知对象,而应是富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动态性知识。其次,语文新课程不是静态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创生课程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作为“文本”,它期待师生对它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建构,作为“事件”,它从关注知识获得的结果转向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再次,语文新课程被认为具有超越品质,它不仅承担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使命,而且必须面向未来,提供反思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力。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研究式学习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公园保洁管理工作总结(4篇) 汽车保养心得体会总结(优质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