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教师培训模式

小编:admin

我理想中的教师培训体系,应该是一个以“前端培训”带动“后端培训”,以“事”的培训为主体,持“田野培训”立场并循着“田野培训”的路子展开的这样一个培训体系,它“由下往上”而不是“由上往下”,是“教师本位”而不是“专家本位”,是“行动本位”而不是“观念本位”,是“条件本位”而不是“理想本位”。这种教师培训体系,我称之为:“师本型培训模式”。

1.是“前端培训”,还是“后端培训”

1.1 一般来说,决定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的因素包括“教育教学观念”、“知识体系与结构”、“实际教学能力”三个层次。在大部分情况下,老师们更重视“实际教学能力”,相对而言在这方面也有更多的积累,而对“教育教学观念”“知识体系与结构”,则不那么重视,相对而言也更为薄弱。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教师培训专家往往从“平衡发展”“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同时设计“通识培训”(即教育教学观念培训)“学科培训”(即学科知识体系培训)和“教学培训”(即实际教学能力培训)这样三个层次的培训体系。这样一种设计从理论上来看似乎是有道理的,也是很完整的,但是实际做下来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所谓通识培训往往因为“太空”而不被老师们重视;

“学科培训因为“太难”、对教学的影响“太间接”而被老师们置于次要地位;

而最应该被老师们重视的“实际教学能力”培训则因为它实际上降格为“教学技能培训”而普遍被老师感到“不解渴”“不解决问题”;因为这些“技能性”的东西,实际上一线的教师比那些培训专家们更熟悉,也更有切身体会,而且,既然是“技能”则往往受一个人的“特长”制约,也不是一般的培训能奏效的;因而总的来看“效率不高”。

1.2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培训者们往往指责老师们没有事业心,觉悟不高,上进心不强,理论修养差,基本素养不好,使我们的培训“对牛弹琴”;老师们则埋怨培训者不了解实际情况,“有理论癖”,是“学院派”,是“象牙塔”,“闭门造车”“隔靴搔痒”,总之强调内容上不符合老师们的需要,方式方法上不对老师们的口味。这些指责有一些是符合事实的。但是我觉得又都没有抓住关键,都没有说服力。

“通识培训”不重要吗?“观念先行”这是普遍的规律,在教学上就不是这样了吗?

但是,“观念”是一朝一夕的事吗?我是一个一线的教师,想要让我达到你们专家的那样“高”的思想水平,可能吗?甚至说得大胆一点,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对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必要吗?

“学科培训”不重要吗?“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更新就没有教学的改革,困扰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老化,陈旧的知识“不管用”。

但是,我们在大学里学了四年,形成了这样一个“知识体系”,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知识体系更新”,需要从头再来,这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吗?而且,原有的知识体系就真的没有用了吗?你能具体告诉我哪些知识不管用了,哪些知识还可以用吗?

教学技能当然重要,但它与一定的教学情境联系在一起,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下采用特定的技能,这种培训是“师徒相授”,这不是现代教师培训的任务,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要求;而且“教学技能”与教师个人的特长有关,教学技能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这实际上是无法培训的。

但是,直接在教学中起作用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技能,所有其他素养,最后都汇集到“教育教学技能”上,没有教育教学技能,我们有再好的“素质”“觉悟”“观念”,都起不了作用。

应该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觉得,问题可能就在“结构”和“切入点”上。

1.3 “观念”“知识”“能力”这样一种分类,是从教师教学素养本身的组成要素来分类的,它构成一种“层级结构”,着眼于它们之间的逻辑区别与逻辑联系。例如“观念”是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和追求,“知识”是关于某种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是从事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观念”“知识”“能力”与其说是揭示教师素养的三个组成部分,不如说是关于教师素养的三种心理命题或逻辑命题;它的目的是“认识教师教学有哪些方面的素养”、“这些素养之间有什么学理和逻辑上的关系”。因此,“观念”“知识”“能力”是一种逻辑结构,一种理论的结构。

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不是“逻辑结构”“理论结构”,而是“行动结构”“活动结构”。即: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哪些素养是直接调用进入教育教学行动、直接进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哪些素养是间接地进入教育教学行动、间接地进入教育教学活动,对前者起支持作用、辅助作用的。那些直接被调用进入教育教学行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素养,我称之为“前端智慧”,那些间接调用进入教育教学行动和活动、对前者起支持作用、辅助作用的教育教学素养,我称之为“后端智慧”。“前端”“后端”,是着眼于教师的内在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所处的不同位置来说的。

在“前端智慧”里,既有我们在教学中直接用到的观念的东西,也有我们直接用到的知识,当然更有我们直接用到的一些教学能力,它与“后端智慧”的区别只是它们“直接”用到教学里。在“后端智慧”里,同样也有着这些内容,它们与“前端智慧”的区别,只是它们是间接地用到教学活动中。

1.4 那么,在教师培训中,“前端培训”和“后端培训”如何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什么关系呢?其实“前端”和“后端”这两个词的本义就告诉我们,不存在没有“前端”的“后端”,也不存在没有“后端”的“前端”,它们之间是“层叠蕴涵”的关系,是“显层面”和“隐层面”的关系。“后端”就隐藏在“前端”里面,“前端”就层叠在“后端”上面。

这里的关键就是由谁带动谁,也就是由谁作为培训的“切入口”。

“观念”“知识”“能力”这三者的关系在逻辑上、理论上是平行的,所以它们不存在一种“切入口”的问题,它们在培训过程中,是可以同时推进的。在“前端培训”和“后端培训”中,“前端”和“后端”是“层叠蕴涵”的,它们之间有一个时间先后、行动上的程序问题,也就是由谁带动谁、谁从谁引出的问题。

1.5这就是我由“前端培训”和“后端培训”这两个概念引出的结论:我们需要的教师培训,是从“前端”切入,即由直接需要的教学智慧切入,引出“后端”,即间接需要的教学智慧来支持前端智慧的实现。培训的目的,当然在“前端智慧”的获得,但“后端智慧”自然被融汇和隐含在“前端智慧”的获得中而没有被单独列出,没有脱离教学直接需要的智慧。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贾志敏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魅力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幼儿园园务工作总结参考(热门18篇) 最新机关单位团委工作总结 机关团委年度工作总结(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