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三)

小编:admin

三、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加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从事语文教学,当然不能采用嚼烂了知识喂给学生的陈腐办法,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用零售的办法把散装的字、词、句、篇送给学生,使学生难以捉摸规律,把思维方面应有的锻炼转嫁到记忆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思维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就会:读,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学习困难的同学在思维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点,比如提问题,他们不是不想提,而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不会思考大大阻碍了他们学习的步伐。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会迷惘无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善于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特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经常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根据?理由何在?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

我经常的做法是:

(一)激疑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得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明,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问题加以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对有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几乎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提出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包括对思考与练习的异议;有些课文乍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提出一连串的令人思索的问题。如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了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整篇文间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文章注释里只说是晰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我们学生思考的呢?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等等,等等。问题不停留在词句的表面,材料剪裁,谋篇布局,乃至细节描写都涉及了。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阅读的深入。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师课堂语言素质小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大学军训自我鉴定200字左右(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