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为本位的校本课程开发

小编:admin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是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从以教师为本位的隐性的校本课程作为出发点来开发学校本位课程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因为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取舍修正形成课堂课程,其中包含着隐性的校本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具有校本课程的许多特质,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人点。

1.什么是以教师为本位的隐性的校本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扩张趋势,它表现为:(1)对课程范围的扩展。(2)有意无意地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3)发挥了创新意识。在内容上,它是对国家课程实施的载体——统编教材的补充,在方式上,它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师生的互动行为。

隐性的校本课程实质是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一种增减、修正。当然这种增减和修正基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及学生的经验和需要。一般来说,教师对课程的改变有这样几种情况:(1)对国家课程的全面展开。(2)对课程某一点的深入拓展。(3)舍弃一部分课程内容,增补一些内容。优秀的、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不能仅固于教材,而需要对课程取舍、修正、加工。这时课程教材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很大流动性的,是一种活页

形式,这种活页课程可在很大程度上修补国家课程的滞后件,从而把最新的社会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

2.从隐性到显性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既然教师时课程的选择和修正随时随地进行着,那么,把这种时刻发生的不自觉的行为引向自觉、自发,在加强教师个人修养、提高能力水平的前提下,在对课程内容补充、加强的基础上,使隐性的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就可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切入点:下面,就结合课堂课程的三种情况分析从隐性的校本课程向显性的校本课程的过渡。第一种情况,是教师全面拓展国家课程,由此开发校本课程较困难;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在课程的某一点上拓展国家课程,这种隐性的课程如得以补充是可以开发为校本课程的。如我们在学习唐诗的基础上开设一门介绍唐诗的课程或把某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单列出来,谈谈李白和道教、杜甫和儒教、王维和佛教的关系,李白的游侠思想、王维的诗和画等;第三种情况,即教师的课程和国家课程是一种交叉关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为教师以此为起点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很大的余地。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删减、补充,那补充的一部分就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基础。如上海有一所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总结了100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难问题来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我们已经商量好参加一个活动,但父母不同意,怎么办?”等。如果将这100个问题加以分类、系统化,就可以开设单独的课程,作为一种活动课的形式出现。有的校本课程也可以研究课的形式呈现,如上海格致中学高二开设的研究性课程——上海郊区一农村因病虫害而欠收,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报告,原来病虫害发生提前,而农民打药滞后,找出原因后,第二年小麦丰收了。这样的课程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由个别的实验到全体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个别教师的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参与:首先,学校要有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即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师生特点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教师之间互相交换教育理念,共同制定办学宗旨。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民主开发的组织结构以及良好的内部评价机制与改进机制。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学日记,记录成长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职代会领导述职报告(通用16篇) 公司竞聘自荐理由12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