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

小编:admin

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实验,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丁义诚、李楠、包全恩等同志于1982年提出来的。

实验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识字和写字达到同年级(五年级)的实际水平。

实验的基本方法:

(1)一开始用三周时间进行拼音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

(2)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先阅读拼音课文,进而阅读汉字全部注音课文,再阅读汉字(难字注音)课文;

(3)利用汉语拼音写话和作文,先用纯拼音写话,进而用拼音夹汉字和汉字夹拼音作文;

(4)从一年级开始,先打下能识能写350个汉字的基础,进而通过大量阅读来增识汉字,通过大量作文练习写字;

(5)在大量的听、读、说、写的训练中,打好说普通话的基础。

这个实验取得了令人难以相信的效果。学生在三周时间内做到了直呼音节,把传统的“呼必有三”冲破了;学生两年识字超过两千的速度,把传统教学所规定的识字量突破了。两年中每个学生平均读100多万字的书,把小学五年的阅读量突破了;他们的作文水平把一年级不能写话、二年级不能作文的老框框打破了,一年级下学期能写150字左右的短文,二年级开始能写命题作文200字左右,最多的写到400多字。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它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一个老大难问题: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不能及时上马,受识字牵制,识字本身也因之受牵制,耽误了儿童的宝贵的发展时间。60年代兴起的“集中识字”实验,曾缓和了矛盾,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读写仍未能提前;识字教学也比较单一、枯燥,后遗症不小。至于语文教学和普通话的推广的关系仍旧脱节。现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这个实验获得成功或解决矛盾的机制,就是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结构,建立了一个新的教学结构:变识字、阅读、写作五相牵制的纵向单线结构为三者同步互相促进的结构。用语文教育界的一些老学者(吕叔湘、张志公、蒋仲仁)的话说,就是“两条腿走路”、“分进合击”、“各走各的道,殊途同归”。

这个实验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借助于汉语拼音这种特殊手段,带来教学过程一系列变化。汉语拼音类似文字而又非正式文字,类似拼音文字而又不全相同。它十分简单,没有特殊的字法、语法,与口语直接同一,很容易学会。口语和汉字之间通过汉语拼音联系起来,使阅读的发生过程,由一次转换变成两次转换,表面看来多了一道手脚,实际上据研究乃是“1+1<1”。再由于儿童阅读拼音读物时,双行(一行汉字,一行拼音)扫视,与音乐视唱原理相通,也与无意识暗示原理相通,因而“得来全不费工夫”。通常的教学并非不利用汉语拼音工具,但认为要尽早“甩掉拐棍”,只把利用汉语拼音作为权宜之计,没有充分估计识字中读音对认形、会义的积极作用,也未充分估计拼音工具对阅读和写作的积极作用;而这是党的语言政策、国家宪法规定的要求,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个实验的成功表明,教改的深度和广度是无限的。原来以为“集中识字”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识字矛盾,现在看来又有了新的办法,还可以预言:这一办法也不是唯一的,在改革道路上也非终结。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报告(实用22篇) 学校春游活动通知(模板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