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二)

小编:admin

二、小说与戏剧

课程标准对“小说与戏剧”系列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六条要求,前面两条强调的是通过小说、戏剧作品的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第三条要求形成初步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能力,第四条针对小说、戏剧的艺术特性,提出了通过特定的学习方法去获得学习效果,第五条、第六条是鼓励学生尝试研究或创作。

在对六条要求形成总的印象以后,我们来讨论一些相关问题:

(一)为什么要培养阅读鉴赏小说戏剧的兴趣

我们先来谈谈第1条目标:“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

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第一句话为什么要强调培养阅读各类小说、戏剧(包括影视)的“兴趣”?也许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小说、戏剧的特殊思想艺术营养和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小说、戏剧、影视作为再现生活的叙事型文艺,是人类把握世界、认识社会、反映生活并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文化反思的特殊形式,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作品因而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蕴涵和非常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这种营养不但在文艺作品之外难以获得,也是诗歌散文等其它文艺样式所不能替代的。小说、戏剧以及现代形成的影视剧是人类社会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文艺样式和文化传媒,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类文化的演变进程,发挥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一个有知识的现代人完全不接触小说、戏剧、影视而能形成较高水准的文化素养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对《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雷雨》一无所知全无兴趣的中国人,和一个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全无兴趣的英国人,一样不可高估其文化素养,而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一个中国人不知莎士比亚为何人,和一个英国人不知曹雪芹为何人,同样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个对小说、戏剧、影视绝无欣赏兴趣更无解读能力的现代读书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语文课程既然负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世界先进文化的特殊使命,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小说、戏剧、影视的阅读兴趣、欣赏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作为自己课程理念和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兴趣以及由此形成的良好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但在高中阶段要从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高中毕业以后也还要继续从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汲取思想艺术营养,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则小说、戏剧、影视阅读欣赏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不但是高中生阶段性学习的需要,更对其未来和整个人生都会发生积极影响。我们应该在这个层面上来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立“小说与戏剧”板块的深刻意义。

在强调培养兴趣以后,接着要求“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

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这里有两个注意点,一是“小说与戏剧”选修课的终极追求是学生良好思想情感的培养、文学修养的提高和对历史、社会、人生认识的深化,使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和深刻。相对而言,小说戏剧两种文体以描写人物和叙述事件为主,往往展示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与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联系一般地说更为密切,所以对深化我们的认识也更为直接。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精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而应该有层次地深入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用于滋养我们的心智,润育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

另一个注意点是“优秀”二字。“优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优秀作品是指那些思想艺术均达到较高境界,且经受了历史检验淘汰而流传下来的名著,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努力汲取其中的思想艺术营养。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些作品,我们也不能采取简单绝对不假思索的接受态度,对于在历史的长河里浸泡冲刷过的小说、戏剧名著,仅仅热烈地珍爱是有危险的,还应该有冷静的反思,有理智的选择与弃取。在这方面,要敢于表现教师的思想能力与教学个性,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想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例如《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几乎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全部复杂性的作品,是一个观察传统文化复杂结构及内蕴的活标本,如果还是按照“拥刘反曹”的老感情来阅读,是极有可能走向现代文明的反面去的。

(二)要有良好的文化心态

第2条目标要求通过“小说与戏剧”课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良好的文化心态”,对应的是古今中外小说戏剧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

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作品,说到底都是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的结晶,中国的不必说,外国小说戏剧也各有自己的源头、发展传统和特色。例如西方欧洲文学,从古希腊文学发端,经过中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等发展阶段,并以相应的文学流派为标志,每一阶段的小说和戏剧,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不同民族的心理,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当然与中华文化有很大差异。语文作为母语课程,首先要求我们有开放的文化视野,良好的文化心态,以广泛的容受力,多向地采集课程资源,既要学习代表人类进步方向的世界先进文化,也要学会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存在,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美学观,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培养多样化的文学眼光,形成世界文学的广阔视野。总之,学会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这是正确解读和评价古今、中外小说戏剧作品的大前提。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欧美小说、戏剧翻译介绍和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而对非洲、亚洲、拉美等地域的小说、戏剧介绍却很缺乏,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小说与戏剧”选修课程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作品的可能,这种情况看来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只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相信就会不断有所改变。

(三)把握小说戏剧艺术特性,学习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3条目标:“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

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其中心词应该是“艺术特性”。小说、戏剧基本的“艺术特性”就是同属叙事文艺,在情节编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由于把生活的原形尽量再现,所以,生活有多么复杂,往往叙事作品的蕴涵就有多么复杂,因此,对小说、戏剧的理解,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多向度地解读作品的思想内蕴,同时品味作品的艺术性与美感。中外小说戏剧各有其艺术特性,小说与戏剧的鉴赏方法也有不同。如中国古典小说写人重出场、重细节描写,情景安排重跌荡起伏、出人意料,古典戏剧唱词重抒情,人物动作较夸张和程式化;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重主观,多用荒诞手法和意识流手法,叙事视角和表现手法十分多样;影视作品重视听逼真、重综合表现、重蒙太奇等。把握了小说、戏剧的艺术特性,阅读鉴赏的方法就会相应形成,阅读鉴赏的能力与水平也就提高了。

这条目标的重点在“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 解读作品的角度,过去我们习惯于运用社会历史视角,其实还可有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形式视角(如叙事视角、语言视角、意象视角)等。对作品的具体解读,也可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入手,例如能够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叙事方式、语言风格、表现技巧等多个角度解读作品;学习透视作品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解剖其内结构和外结构,分析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品味作品语言的多层次含义等。甚至可以适当引进一些西方现代批评方法(如意象批评、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中的合理因素,帮助我们多几副眼光,多几种手段来解读作品。总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这一条中还要求学写小说、戏剧评论,是希望学生初步尝试表达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对作品艺术特性的把握,不要学究气地要求学生做正儿八经的学术文章,而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鲜活感受,独特性和新颖性往往正在这种鲜活的状态中产生。通过评论的写作实践,提高学生小说、戏剧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运用朗诵、表演等手段帮助鉴赏小说戏剧

第4条目标要求:“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

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我们要避免过去语文教学中千篇一律地处理所有课文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在“小说与戏剧”课程的教学中,要按照小说的艺术规律来阅读小说,按照戏剧的艺术规律来欣赏戏剧,把小说读成小说,把戏剧读成戏剧,进行一些朗诵和表演,加强实践活动,有利于体验、领会和品味,更好地把握小说与戏剧这两种文学样式。

(五)进行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

第五条目标提出:“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中外小说史、戏剧史虽然各自走着自己的道路,但也都要面对人类的一些共同话题,而且越到后来相互影响越大,所以比较其异同,是很有意义也很有乐趣的事情。可以将有关小说戏剧按国别、作者、题材内容、流派风格等进行组合(如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意识流小说、中国新时期小说等)进行专题研讨或比较阅读。又如同是描写生死爱情,汤显祖的《牡丹亭》就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读,比单独地只读其中一部作品更能体会其中的蕴涵。但这个要求不要过于学术化地来处理,不要求之过深,只是希望通过一些有比较意义的中外作品的对照阅读,让学生初步体验比较文学的乐趣,尝试用比较的眼光来看待中外小说、戏剧,从而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视野。在方式上,也可以灵活安排,例如可以课内课外结合,组织学生剧社、小说研究会等文学社团,激发学生比较阅读的热情;组织观看传统剧目的演出,请专家和演员作专题讲座,帮助理解戏剧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观看根据小说戏剧原著改编的影视剧,帮助理解原著,或对影视剧是否符合原著精神作出适当评判。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做一些比较阅读的项目,一定更有实效。

(六)关于创作活动

第6条目标提到了创作:“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语文课程有培养所有学生文学爱好和写作兴趣的任务,动笔是提高他们写作才能的最好的方式,二是语文课程也应该通过创作实践,来发现和挖掘某些有作家潜质的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未来成为作家铺路奠基,不是每个语文课堂都能发现和培养作家,但也不是每个课堂都没有未来的小说家、戏剧家在萌芽成长。这样的思路,既注意了一般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也有利于少数有特质的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在具体方式上,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吸收他人的合理意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也有利于创作水平的提高。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科研伦理与规范心得体会(汇总16篇) 2023年检察院反洗钱工作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