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

小编:admin

研讨时间:1月31日

编者按:能与国内的顶级文科学者说书论道面对面过招,语文课程网的网友可谓有福。一月三十一号晚七时半,冰冷的空气却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在众人期盼中,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如约而至。温先生温文谦和,儒雅敏锐,在两个小时的交流里,与网友就“语文”这个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相谈甚欢:就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他作了详尽的阐述,对于此功能下的课堂实施,亦有十分在情在理的指点,并向我们热情介绍了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另外如语文课的“文本解读”,课堂上的“知识点训练”,课堂对话“个性化”的理解,温先生将其个人理念细细道来,真诚的话语中真知灼见不断闪现,我们一线教师可细细咀嚼。

真语文:机会难得,我多问几个问题,请温教授不吝指教。

研讨“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就是--站在社会(学校之语文教学专业之外)角度开言,对不?也就是调用社会学、文化学等科学理路上的“工具”来审视语文课程,是这样吗?

温儒敏:语文课改让我们来重新来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为什么要有这样一门课,这门课要解决什么基本的问题,现在争论很多。但是我们可以回到朴素的立场上来。现在我们讲素质教育讲得很多,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已经讲了7年了,好像没有多大的起色。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我现在考虑较多的是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高中毕业以后不一定上大学。这些未来的公民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阅读写作的水平才能够应对生活,满足生计之需?课改也要考虑大多数人这个问题,要解决他们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当然,还有要提高整体素质的问题。我想对语文课的功能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实际的理解。这样课改才比较有“底气”!

对语文课功能的理解现在有很多争论,我觉得不要搞得负担越来越重。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来承担,要求语文解决人生观问题,审美的问题,道德的问题,爱国主义的问题,等等。可以做一点,但是很难。负担太重了。所以我们不要夸大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确实有人文性,这是课改应该强调的,但应该在语文教育基础上面体现人文性,不能把语文功能无限地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了,到头来反而可能掏空了一些基本的东西。

透明的蓝:语文教育的功能,是不是应该区分为习字教学的功能、阅读教学的功能、写作教学的功能、口语交际教学的功能,才更合乎实际?抽象的语文教育的功能,有吗?当我们说“语文教育的功能”的时候,这个功能来自哪里?

温儒敏:谢谢提问!

刚才你说的都是语文教学基本的功能,也就是所谓听说读写的能力培训。当然,用现在的词来说,还有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我想这对一般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放低一点来说是生计之需。所以课改不能不重视这些基本功能。但是,语文课程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包括我们现在强调的人文教育、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两者应该是很自然地融合,而不应该偏废,讲人文素质教育也并不是抽象的东西,它应该弥漫到所有教学环节,应该和基本的语文学训练结合起来。你觉得可以接受这种意见吗?

透明的蓝:请问温教授,在语文功能实现方面,比方说,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人文教育素养的培养,是靠什么来整合的?是不是阅读技能?

温儒敏:不一定是阅读技能来整合。具体到一堂课,它可能有各个环节,各有所偏重,老师能够突出一些重点,把它互相勾连起来,这确实是一个教学的艺术。我听过很多中学老师的课,有的讲得非常活跃,学生也很有兴趣,但是知识点不突出,缺少基本的训练。这样一来学生还是学不到什么基本的东西。所以上课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可以突出这一点,有时也可以突出另外一点,但都要考虑到把几种因素结合起来。

一车:温教授,您好。我是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利用课上的45分钟,实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功能呢?

温儒敏:谢谢你的问题!

我想可以充分发挥你的创造性,新课标只是提出一个框架和目标,具体的操作还是要我们一线老师来发挥我们的主观努力。我觉得课改后的语文课上的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有兴趣,而且他们能够主动地投入学习。所以课上老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的想像力和积极参与,这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设计应当高度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不能老师一个人高头讲章。但是也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就是一堂课下来,什么思想性,人文性都比较重视,课堂也活跃,但知识积累不够。学生学完了不知道落下了什么东西。所以,上课还是要注意有梳理,要有放有收,要有必要的语文能力的训练。

鸿边:请温教授谈一谈现行的语文教材与以前老教材之前最大的区别,就以您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吧?您认为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温儒敏:谢谢提问!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和老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分为必修和选修。增加了选修课的板块,这样让学生更主动、更有兴趣地投入学习,或者说是更个性化地学习。而且必修课的教材的设置也是突出了一个积累、梳理,采用几个版块或单元教学的方式,既注重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训练,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主要区别也就在这里了。而且,人教版编写注意了守正出新,和以前老教材有一定的衔接,这样照顾到广大老师教学上的衔接。

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还是要按照新课标所设定的目标,把工具性和人文性都结合起来。而且要照顾到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学,改革付出的代价也不能太大。

申宣成:温教授,您认为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温儒敏:最大的挑战是要提高教师的水平,而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选修课怎么上,课改怎么面对高考(高考当然也会改革,但短时期内不会取消),这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主张还是步子稳一点,既要坚持改革,又要考虑到改革的代价,要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

申宣成:感谢温教授对农村教育的关注!课程改革中,农村确实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gogo: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语文教育思想曾引起很大的冲击,您怎样看?

温儒敏:钱理群是我的同学,我很欣赏这个带有理想主义的学者!在这样一个实利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物欲泛滥的时代,理想主义显得非常可贵。尽管理想的东西有时候和现实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会带来某种批判的眼光,形成一种观照。我觉得这是很必要的,我们的社会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有些批判的声音也是有益的。

colddog:温先生,您好!最近,上海教育社重版了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同时出版的还有孙绍振《名作细读》,王富仁的《名作导读》,关于文本的解读,真是可以有太多话说了。对于当下的语文课,文本解读到底具有何种意义?常听人讲,教师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与温度(这样的说法,温先生是否认同?),而这一切,自然都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能力,温先生,对于当下的语文课,您觉得目前一线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比较缺乏怎样的修炼,该如何努力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朝哪个方向努力。

温儒敏:谢谢提问。

文本解读当然是语文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文本解读需要老师有比较高的水平。在比较好的学校,老师还可以多尝试做一点,对一种文本做多侧面的多角度的解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解释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所谓思维的训练吧。这比一般的训练听说读写是要有更高的要求的。但是有些基层的学校,课改中还是要求他们能够从基础做起,首先要解决一些所谓“基本口粮”问题,也就是新课标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文本解读这样的学习,可以在选修课里面多做一些实验。

申宣成:温教授,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课堂讨论和对话因为失去控制而变为毫无意义的喧哗,对文本的解读因为张扬学生的个性而允许了肆意的曲解,语文教师似乎出现了空前的存在危机,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谢谢!

温儒敏:我也有同感!但我觉得课改刚刚开始,有些老师比较注重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多地考虑师生的互动和所谓个性化学习。这也是一个过程。确实应当注意不要走偏了,不要追求花架子。要保证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也就是我刚才说过的“基本口粮”。

珊瑚:我是一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现在语文课堂上对于语文的教育功能,注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所以课堂上活跃了许多,学生的兴趣自然就大增了.可是我们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因为脱离了适当的语文训练,缺少了必要的咬文嚼字,请问温教授:语文训练和人文培养的结合点应该怎样把握呢?

温儒敏:这个问题你讲得很好。实际上你已经意识到存在的缺失了。我想语文课要想办法活跃气氛,加强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老师上课时可以强化这个方面。但要注意,不能丢掉基本的训练。每节课应该有哪些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上完一节课以后,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fenglong88:温教授,您好。在人教社的教材培训中,培训的老师说过教材的安排是小学阶段注重生活体会,中学阶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不知道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温儒敏:这个问题说的有点绝对了。其实,可以结合起来。不过小学阶段多一些从切身体验来进行教学,也是好的。

fenglong88:就笔者所见的教材分析,大多数教材的安排是循着“文字——文体——文学——文化”的思路安排的。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合理模式,但问题是“文化”不是简单的前者的总和!“文化”应该是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内容。也许有人会说,这有点夸张吧?我要说:不一点也不夸张。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就必须让语文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就必须让语文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民族性就必须让语文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而实际生活、生命意识、民族情感正是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

温儒敏:你谈得非常好,我都没有补充的意见了!

k12qq:中学阶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有哪些措施呢?

温儒敏:现在各个版本的选修课都设计有这方面的教材,比如民俗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等。另外,必修课的选文也还是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我想中学语文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兴趣。所以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以外,要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阅读的兴趣。具体措施,还是要一线老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去不断探索好的办法。

真语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呀、素养呀等等方面的要求,后者相对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老顽童看到,您已经意识到“以文学包打(语文的)天下”“那大都是搞文学的朋友们的一种设想,”“可爱而不可行”,“不切合语文教育的实际。”,但还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语文=语言+文学”的话语前提(或曰本体观念吧)。请恕顽童愚钝而冒昧,您可以尝试用“语言学”和“文学”(要不再加上教育学吧)学科的专业术语来解释一下“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咋的回事么?

温儒敏: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意见可能会比较纷繁。何谓语文?一种说法是语言+文学,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另外一种说法是语文的“语”是说话,“文”是写文章,这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解释语文的含义,也有其道理。我看不必去抠这些字眼,语文要解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大概是大家都比较赞同的。

钟林广:温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平时常说小学与初中都是基础课程的教学,请问小学与初中在语文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做好衔接,小学语文的教学较初中的侧重点又在哪,平时怎么凸显小语教学?

温儒敏:请参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有非常详细清晰的界定。小学和中学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也有些基本的东西要进行反复训练的,譬如说,阅读兴趣的培养。

钟林广:谢谢温教授了,能在百忙之中给我回复,真叫我激动不已呀!好的,我一定好好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那里找到小语的着重点,扎扎实实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功能。确实如温教授所言,小学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阅读能力上去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hnjyszxf:温教授,您好!我是河南济源的初中语文教研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文性这方面,教师们做的很好。在工具性方面,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也不成问题,可是在阅读教学方面,我们的教师总感到缺少一个有效的阅读教学系统,例如:学生各种具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很多教师头痛的一个问题。请温教授赐一付良药。谢谢!

温儒敏:其实我相信你们比我要有经验。我觉得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有兴趣。有了兴趣他就会自己找书来看,看得多了,他的整体能力很自然就会上去了。所以我想,在教学环节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不断强化这种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到不同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选修课提供了很多阅读的材料,并且有一些拓展阅读,如果选修课能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而不是整天上网(当然上网也有阅读),我想我们的灵敏也就达到一部分目的了。

申宣成:大部分初中并没有选修课,我们教师倒是可以在语文课上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和时文,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这的确比死扣课本要有效得多。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的阅读行囊已经近乎干瘪无物了。

高占国:“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功能”是本次论坛的主题,看来是要与课程改革前的语文教育的功能进行比较才能说清楚。有的人认为课程改革后语文教育的功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目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温儒敏:谢谢提问!

课程改革前,的确应试教育对大家的束缚比较厉害。大家都不满意,所以才要改革。我理解这次课改就是要从应试教育里面适度地摆脱出来。所以要强化人文性,要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但是,你说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目的,这个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同样重要。在冲击应试教育习惯的当前,我们更加强调人文性是有必要的,但不要 忘记了语文教育还要解决“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

透明的蓝:请问温教授,您在谈话中多次提到“知识点”、“基本训练”,我们一线教师都觉得很有必要搞清它们的具体内容。您能进一步解说一下吗?

温儒敏:各个版本教材和教师用书里面对知识点都是有提示的。比如说,讲一堂课下来应该让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甚至要背诵一些什么课文等等。这些基本的要求都是必要的。所以课程的设计不能光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完一门课,他能够落下点什么。所以老师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教学的重点或者知识点,包括某些反复的训练。我这种意见也许有些人不赞同,他们认为一讲知识,一讲训练,就让学生束缚住了,就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其实,我理解课改的精神不只是要调动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还要不断地积累和梳理知识。训练是必要的。

申宣成:同意温教授的看法!张志公先生就是语文教育“训练”的倡导者和研究者。

透明的蓝:金玉良言!支持您的观点!

银色月光:语文的功能现在已经强调得很多了,如语言积累运用、阅读能力、诗歌赏析、名著阅读、写作等。特别是语言的运用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得很紧。我们的教材在这方面涉及的知识还比较少。温教授好!

温儒敏:我非常赞同你的看法,刚才我在路上还跟蔡可说呢。现在讲语文要重视阅读写作,其实以前叶圣陶他们讲得更好!那就是听说读写。把“听说”放在“读写”前头,可见口头表达交流、口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文能力最重要的除了阅读,也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那就是表达,首先是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我很赞成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的内容。现在各种教科书对口才表达的训练也安排了一些,但分量很不够。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口才训练比写作训练更加重要。

珊瑚:请问温教授:对于生命的角度来说,语文应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功能,可以这样说吗?

温儒敏:你说的非常好!当然有!比如说,语文可以 教会我们阅读,把阅读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习惯。阅读会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这当然对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莫大益处。

力行:请温教授指教语文与文学的关系?有人说文学不等于语文,但为什么文学素养好的老师总是能教出来好学生。

温儒敏:谢谢你的问题!

语文当然包括文学的因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中学语文课文的选目文学性占了大多数。也因为文学的东西比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培养他们的想像力,表达能力包括情感的熏陶等等。但语文不等于文学,语文还包括有某些工具性的要求,也就是听说读写。你说文学素养好的老师总能教出好的学生,确实文学素养高的老师他可能整体水平包括语言表达、写作等等能力也是比较好的,而且他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一个可以进一步拓展他们思维的领域。

dagada:想请教温教授一个问题,有人建议语言和文学应该分开教学,您怎么看?

温儒敏:我们在50年代就曾试验过把文学和语言分开来教,结果不是很好,主要是师资和其他一些条件跟不上,另外,这种完全分成两半的做法在教学上也不见得很科学,当然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有些课偏重一点文学,有些课偏重一点语言写作或者口才训练,都是可以的。但语言和文学还是应该融合在一起。

万类霜天:现在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用花里胡哨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这与深入文本是有冲突的,语文是很个性化的学习,有时候,自己读一读就可以了,请问温教授怎样看这个问题?

温儒敏:多媒体要适度使用,不要过分。以多媒体来代替讲课是不合适的,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有时候多媒体图像运用太多,你讲李白,马上出来一个李白的头像。你讲某一首诗的意境,它就给你一幅图画。这样会破坏学生的想像力,适得其反。所以,适度使用是很重要的,不能做为一个依赖性的工具。另外,有的靠多媒体或者已经设计好的某些课件,照本宣科,这样效果也很不好。我们要求学生是个性化的学习,老师也应该有个性化的教学,要发挥各自的创造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些部门靠是不是普及多媒体做为课改的主要指标,恐怕是不合适的。我在北大讲课基本上不用多媒体。

阿香:我是一个数学教师,常常听到一个词“本色”语文,请问温教授这里“本色”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内涵?还只是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一些形式化作法的矫正而提出的?

温儒敏:我没怎么听说过这个词语,不过觉得很新鲜。我倒是赞成语文课不要讲得太花哨,朴素一点好。

阿香:谢谢温教授,您所说的不花哨、朴素,我想就是其中的内涵之一。

义乌佬:请问教授,你如何看待,现代诗?你如何理解韩寒的骂现代诗人们的高处不胜韩这句话?

温儒敏:现代诗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诗歌并没有固定的格式,诗人们完全可以按照各自的喜好和创造性去追求不同的形式。所以,现代诗也应该在诗歌领域有他的地位。其实从三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坛就有现代诗,只不过现在有些诗歌的圈子越来越小罢了。

我不知道韩寒怎么骂人,我也没看过他的作品,凡是媒体炒作得很热很红的东西,我一般都不马上去看,沉淀一下再看不迟。

真语文:借此机会很想您向新思考的网友介绍一下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的大师,方便么?

温儒敏: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是依托北大中文系的一个研究机构。它的主要成员是北大中文系以及兄弟院校的老师、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老师,包括陆俭明、蒋绍愚、袁行霈、钱理群、巢宗祺、孔庆东、曹文轩、王宁、程翔、邓彤等等。不要说是什么大师们,他们大多是北大和校外的专家,有自己的专业,但也比较关注中小学语文课改。

网游:希望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能深入一线,不只是做高深的研究。我们迫切需要将学术化的东西通俗化,语文教育所下一步工作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温儒敏:你的建议非常好,谢谢!我们会努力这样来做。语文所目前主要是设计一些项目,面向基层做调查研究,要靠数据来说话。不是观点加例子。最近全国招标的八个项目,有六个都是面对基层教学的。而且都是偏重社会调查的。这是研究的基础。我赞同你的观点,学术研究要关注基层,课改的研究也要靠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

北大语文所下一步工作是协助人教社修订好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另外,推开关于课改的一批研究项目。目前语文所没有设立纯学术研究的项目,但博士生和硕士生有做这方面的课题。

温儒敏:谢谢各位老师来参加这个讨论,我也学到不少东西,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探讨就能够解决的,我们应该更多在实践中去摸索、总结,希望大家多支持语文课程网的工作,对改版有什么意见可以及时与我们联络,再次谢谢大家!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精神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