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山川秀添得气象新”

小编:admin

《红楼梦》这部旷世文学精品,不仅写出四百多个人物,还写出了风光旖旎、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具有难以企及的艺术美,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今天上海北京再造大观园,把这种艺术美转化为自然美,也证明了《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无穷的艺术魅力,《红楼梦》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

以人观景景随人现

西方的小说常常在着手写人物之前,用专门的章节通过作家定点透视的方式大篇幅静止地介绍自然环境。泰纳在谈到巴尔扎克的作品时说:“(他)描写城市,然后描写街道和房屋。他解释房屋的门面,石墙的窟窿,门窗的构造和木料,拄子的基座,苔藓颜色,窗栏上的铁锈,玻璃上的裂口。他解说房间的分布,壁炉的式样,壁衣的年岁,家具的种类和位置,然后过渡到衣服和用品”(《巴尔扎克论》)。这种描写方式往往给人一种沉闷之感。

《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足分散出现在各个情节中,借助书中人物的眼睛为摄象机,在人物活动中摄下一处处的景物。作者选择最佳的观景点,让景物参加情节中来,使各自的艺术效果利互渗透补充和加强。书中以人观景常常是采用视点移动的方式。第二回通过贾雨村的眼光描绘了荣、宁二府的位置、规模,进行外围描写。第三回林黛玉来到贾府,她以新奇的目光把荣、宁二府的内部设置浏览一遍。

十七回中大观园建成,通过宝玉随众人游览写出园中各处景物。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府游览了大观园,通过她的眼睛重现各处景物,补充了别人所未见之景。再加上书中其他人物活动所见景物,就把整个自然环境从整体到局部展现出来。作者通过这种逐渐透露法,整个自然环境犹如一幅长江万里图,一路缓缓展开,渐渐显现。这种视点移动的方式写景,产生了电影镜头推、拉,摇的艺术效果,使静态的景变为动态的景。

如乘船过三峡有青山列队而来的感受,产生连绵不绝的流动的画面美。在十七回中我们如同跟随贾宝玉一起走在游览大观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旅途上,忽见“出洞入桥”“曲折萦回”的潺潺小、溪,忽见“突出插天”的山石,忽见“飞_楼插空”“雕甍绣槛”,忽见“黄泥筑墙”“茅舍”“清堂,忽见“风尾森森”的翠竹,忽见“喷火蒸霞”的杏花。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感受到“桂殿兰宫妃子家”的豪华气派。

《红楼梦》通过多角发观景和众多说点的移动,构成对景物的多重透视,使作品在不同的情节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画面。各个具体环境在春夏秋冬,阴晴晦明,风雪霜露、朝晖夕阴等不同时节出现不同的面貌。仪是大观园中的春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一场春雨过后,蘅芜苑“土润苔青”,柳叶渚“叶才点碧,丝若垂金”。潇湘馆梨花如雪。

沁芳桥边“桃吐丹霞”。怡红院芭蕉翠绿,海棠“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在贾府兴盛时大观园的景致是:“帐舞蟠龙,絮飞绣风,金银焕彩,珠宝生辉”;衰败时是“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蜂。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写景方式,使同一空间的景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呈现出多面性的立体感。

《红楼梦》用散点透视多重透视的方法,使自然景物不仅因时而变,也因人而变。不同人的目光经过性格的过滤,使自然环境的画面物象的密度不同、场景大小不同,清晰度也不同。林黛玉观看荣禧堂时,画面如同一连串的特写镜头,各种古玩陈设、匾额、对联、——历历在目。刘姥姥来到凤姐堂屋时“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象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画面好象没有对准焦距的照片,一片模糊。前者是景物的客观再现,后者是用心理感受表现景物。这就不仅写了景也写了人,黛玉聪明细心、博学多才,所见甚细;刘姥姥眼界狭窄,心情紧张,看不清室内的面貌。这种客观再现和主观感受相结合描写的方式增加了自然环境的真实感。

精于写意突现氛围

《红楼梦》中写景的文字量极少,但写出了干变万幻、层出不穷的景致。这在于作者运用高超的写意技巧。在描写中不是大肆铺排,而是采取了古典诗词的写景方法。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曹雪芹也是用这种虚实相生有藏有露的方式来描绘自然景物,通过“片石数树”让读者看到烟霞变幻峰峦观奇。

作者在写这“片石数树”之时,也不是刻意求其形似,而足突破了再现客观景物具体形貌的写法,用简洁的写意之笔勾划景物的气韵和传神的特征。尽力渲染出某种气氛、氛围。二十六回写萧湘馆是:“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七十六回写深夜的栊翠庵“……只见龛焰犹青,炉香未烬,几个老道婆也都睡熟了,只有小丫头在蒲团上垂首打盹”。七十九回写紫菱洲之景“(宝玉)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上夜班的老妪。

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比”。这些描写是用笔稍加点染而成一幅幅深邃的画面。每一笔都现出物象的神采,每一笔都促使读者张开再创造的羽翼。潇湘馆的竹与帘的形态的描写,达到传神的极致,形、态、声尽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只十六个字写尽了这里的清幽寂寞。

写栊翠庵,室内整个空间只着眼于佛龛的青灯和炉香,虽只是只言片语,可是青灯惨淡昏黄,炉香青丝缭绕的景象好象如在目前。现出这宗教场所特有的凄清,神秘的气氛。紫菱洲的阔大空间之景着墨更为简洁,着笔于轩窗与屏帐的情态,突出了场面的极端静寂,写池中的花草“摇摇落落”的动态,融入浓重的离情,图象虽不够清晰,也没有现出景物的全貌,但读者可以想象出这些花草感伤愁思的情态容颜。这写意之景强烈地表现出人去楼空、凄凉、冷落的氛围。透出主人无限哀惋怅惘之情。

读之令人黯然神伤,曹氏的写意之笔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李镇西:做有童心的教育者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