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块备课破解备课迷局

小编:admin

“教”字成功,必须“备”字先行。不言而喻,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什么,如何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备课有多深,课堂教学现场就有什么样的深度。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备课?该具有怎样的备课观呢?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是千差万别。有人主张备课应该个人化,有人主张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洋理论、土方法轮流上阵,或土洋结合,备课的模式花样翻新,成几何数量递增,产生出形形色色、令人眩目的模式来。如N步集体备课模式、校本一体化集体备课、名师备课模式等等,不一而足。但现实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或者为教育乌托邦的想象,或者只是在原地打转,绕来绕去难免又回到问题的起点。在寻找如何备课的道路上,我们如同在迷宫中行走,深深陷入丛生的迷局之中,所有的努力只不过是从一个迷局跳到另一个迷局,我们始终找不到通向“光明”的出口。

对于备课,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也许我们看了《小学语文模块备课》一书以后,迷局便会豁然开朗。

此书提倡一种新的备课模式——模块备课。模块即主题单元的意思,它要求以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和共同主题的内容来建构教学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以“课”为单位组织内容相比,它显然具有更广阔的视角和灵活性。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备课迷局的缘由所在。在寻求如何备课的道路上,我们始终没有跳出一个隐形的前提,那就是以“课”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内容。思维的深度向前一点点,也许是另一番天地。但习惯于思维定式,带着脚镣舞蹈,我们自然就难以有所突破。以“课”为单位的备课模式,其命运也就一目了然了。说到底,以“课”为单位的备课模式,只不过是以“课”为单位下的技术层面的尝试,对决定备课模式方向性的东西却无所触及。说到底,如何备课是备课观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备课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创新的备课模式,只有建构在一定的备课观基础上,才有其应有的意义。没有一定的备课观作支撑,或局限于一定的备课观念,创新的备课模式就犹如花拳绣腿,要么没有意义,要么只有一定范围内的意义。

可惜的是,我们在探寻备课模式的道路上,不幸走上了后者的不归路。不过,《小学语文模块备课》这本书的出现,弥补了我们的缺憾。这本书所提倡的模块备课形式,与其说是一种备课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备课新思维,具有学科备课模式方向性的意义。它不仅仅代表从“课”到主题单元备课形式的转变,更代表着一种从“课”到主题单元、备课观念的转变。它强调备课的整体性,让教师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课”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回到一个宏观的大视野中来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更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它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向,符合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维目标的要求。

书中每一篇案例都包含如下几项内容:教材文本解读(或主题单元,或某个专题知识模块的整体解读,而不是单篇课文的解读),深入把握教材意图和挖掘教材背后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在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问题上作阐释,阐明本模块与前后模块的联系和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解读教材;模块教学整体构思,侧重整个模块教学的内在关联、本模块与前后模块教学的关系;模块教学建议,或按照本模块的教学难点、重点设计教学环节,并提供设计理由,或提供经典的教学案例,或提供本模块重点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前述整体构思部分的意图;模块备课教学思考,包括教学反思和对模块备课教学的认识。如新世纪版《语文》三年级(上)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我们和我”。在传统以“课”为单元的备课思维下,教师的关注点和着眼点只是单元内每节课的内容,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单元主题的内容,就课论课,从而沦落为为教课而教课,陷入只是纯粹知识简单传输的尴尬境地。但在以“主题单元”为视角的模块备课理念下,刘彩祥和潘维娜等老师,在《整体推进,实现语文教学的“隐性任务”》一文中,向我们展示了课堂魅力的另一方面。在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很注意主题课文(三篇主题课文都是反映儿童成长生活的)与“语文天地”的有机整合,从单元教材的整体性、趣味性和综合性来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听说读写训练与阅读的整合,阅读与社会生活的整合,以儿童成长过程为线,整合单元与各个学段相关内容,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语文备课模式,它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方法理念虽然来源于教学的实践一线,但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模块备课成功突破了在一定范围内打转的模式,不再只是备课技术层面探讨的延伸,触及了备课模式探讨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相信其在一定范围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作者系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第四中学王克荣)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困境与突围:文言文教学的诵读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校团委每月工作总结(专业17篇) 景区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