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

小编:admin

语文学习方式变革了吗?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培 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形式化、片面性等。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希望下面的一组文章,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上,无疑是一项理论性的重大突破。这样的突破,不是偶然的,显然是对历史积弊的走向极端的反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积敝重重,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惨遭摧残。学生的主体性被提高到纲领上加以强调,从知识灌输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近十年的改革实践中,获得语文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风,形成一股长驱直人的雄风,所向披靡,满堂灌的阴霾为之一扫。 不但在大城市,就是在穷乡僻壤,师生对话也形成了潮流。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条件千差万别的国土上,这样的历史性的改革,能够取得如此神速之进展,是超越了预期的。与之伴随的,则是语文课本的多元化,高考模式的分省命题造成了竞争的态势,为语文教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历史局面。造成这个局面的关键,就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一枝动而百叶摇,系统化的改革,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此项改革无疑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而历史性的改革,只能由历史的实践来证明。理论并不能论证理论本身的正确性,不管多么严密,多么权威的论证,充其量只是提供某种逻辑的可能性而已,从历史来说,仅仅是某种假说:只有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的,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理。正是因为这样,对于当前的一些成功,不能盲目乐观,当然,对于当前产生的问题,也不应该盲目悲观。严格的历史分析是一切预见和后见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正视问题,不但要正视已经成为问题的问题,而且要正视目前看来还不是问题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当前一个最不可回避的现象是,本被满堂灌的客体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但原本实施满堂灌的教师主体呢?在教学实践中,应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正面回答,只有一个比较含混的说法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 的过程中进行。这里,很明显的是,在理论上,回避了教师的主体性问题。

这样的回避有什么必要呢?或者说,这样的回避有什么理论上的难言之隐呢?

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非主体的教师如何合作呢?一个是主体,一个是非主体,怎么可能是平等的呢?这里,理论上可能留下了解释的空间:也许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一个自主的学生主体,而教师不能有主体性,也许是忧虑教师主体的参与,使得学生的自主受到干扰。到了合作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是不言而喻的,哪有合作者没有主体的呢?但在文字上没有明言。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应该是个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应该更加完善的关键了。既然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就只能是两个主体的对话。主体不平等,怎么可能产生平等的对话呢?这本是题中之意。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这就暴露了一种恐惧感,教师的主体性意味着教师的权威性。以瓦解一切,尤其是教师的权威为务,正是这种理论的目的。

不承认教师主体性的哲学主体论是跛脚的。这种哲学表面上十分前卫,实际上是比较落伍的。主体论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启蒙主义哲学的基础。其中蕴含着自我片面绝对化的危机。只承认人类的主体,无视大自然的主体,已经导致生态的严重危机。同样,只强调某一群体的主体,漠视另一群体的主体,只能在反对一种话语霸权的同时崇奉另外一种话语霸权。故当代主体性理论,已经让位于主体间性(intersubjuctivity)。把承认一切主体性作为前提,在一切主体性之间进行对话,才是当代哲学的前沿。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是野蛮的,难道不尊重教师的主体就是文明的?肯定教师的主体性,不但是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而且是作为一种职务的权利。职务的权利,并不一定就是霸权,只有滥用职权,武断专横,才可能产生霸权。相反,剥夺教师的发言权,只能导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学生的霸权。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教师作为合作者,没有与学生主体有区别的特点,一切都追随学生,就失去了合作的价值。合作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种种主体的长短互补。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探究能力培养初探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信息科工作计划和打算 信息科工作计划疫情期间(模板五篇) 网格员先进个人主要事迹材料范文(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