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怎样做到“读”具匠心

小编:admin

主持人:福建宁化实验小学曾扬明

参与者:省、市、县骨干教师:陈贵忠 雷鸣 黄华明 黄咏梅 邱文忠 黄娥英

主持人:曾扬明(以下简称曾):各位老师,朗读是我们语文课教学中的共同趋势,从五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到今天的《新课程标准》都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叶圣陶老前辈说过:语文课要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但是该如何读,读什么,怎样才能“读”具匠心,还是我们一线语文老师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就语文课要如何读这个问题,请老师们发表看法!

雷鸣(以下简称雷):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过去也曾强调语文课堂要以“读”为主,如果只是一味的读、读,读,就会造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我们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要有目的,如在课文开讲之前,就要一遍又一遍的读,一遍就要有一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就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读第一遍时,声音总是不够响亮,是因为学生对文本不熟,没有把课文读通,当然学生没有大声读的信心,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遍。当学生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如果学生哪个词读得不够流畅,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我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拥抱母亲》的时候曾对学生说过一段令老师回味的一段话:有人把读书叫“煮书”。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读熟课文。

邱文忠(以下简称邱):雷老师刚才谈到的是学生对课文的初读,我认为在初读的时候要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人“美其名曰”称这种读叫“思考读”,在读中思考,和文本对话。要想提高和文本的对话质量,就要一字一句的读,读出课文的形。记得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黄咏梅(以下简称张):没错,我就是觉得初读是很重要的,不熟读,何谈精讲?要让学生做到“读”和“思”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古人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老师要做发现者,发现读不通畅的地方,及时指导,这样促使学生读书的进步。

示范读,读出榜样

主持人(曾):我很赞同你们提的初读时要让学生思考,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不思就叫死读书,读书唯有眼到心到,“其义”方能“自见”。读中要思,思中有读,这确实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规律,熟读加上思考,这才是辩证的统一。谈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们老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范读。现在听一些公开课,整节课老师没有示范读过,只是在朗读技巧方面花大功夫的指导,生怕自己的朗读水平不好,担心学生的嘲笑,就这一点请老师们继续谈谈自己的看法。

黄华明(下简称方):我觉得教师朗读的示范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甚至可以说,学生个性化读书是在一开始的模仿中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的学生一开始读课文都只是平平地读,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极为重要了,通过教师当场示范读,让学生知道原来课文读起来还可以这么好听,这么有趣,从而提起他们读好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如果在学生读通文本后把自己的示范读抛出来,学生一定想知道自己的朗读和老师的朗读到底差距在哪,为什么这样读。老师示范读中,学生又得到了思考。

雷:是啊!读是训练,同时又是一种学生生命过程中精神上的享受,教师的范读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学生在自己读通的情况下,老师入情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更能够潜心会文,学生的情感会和老师朗读的情感及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另外学生一定会认真听,看看老师是怎么读的,学生在读中自然融入了文本。

黄娥英(下简称英):的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老师的示范读。那是不是每一篇课文老师都要示范读呢?我认为这个值得商榷,我想只有当学生读不通或读不出意蕴的时候,老师示范才取得引导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示范朗读方面,首先老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文本的主旋律,这是能否示范读好文章的最根本的一环。另外还要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使朗读成为老师个人情感自然的流露,语言好像出自自己之口。这样我们的老师就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够熏陶学生。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热门家庭大扫除心得大全(18篇) 观看劳动教育心得体会简单及感悟(热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