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插图成鸡肋

小编:admin

插图精美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绚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情境,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教材中的插图作为文本的一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如今,新教材已使用几年了,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对插图的使用情况到底如何,插图辅助教学又有多大作用呢?

据笔者了解,教材插图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率并不高。插图似乎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一现象归纳起来大抵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视而不见,形同虚设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因此,不少老师在教学时,眼里只有课文,认为只有课文才是学生要去品读的文本,忽视了插图对解读文本的重要作用,因而使得课堂教学少了些许轻松和精彩。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第四自然段这样写道:“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课文中配了一幅骏马图,这幅骏马图上的奔马从远方奔腾而来,气宇轩昂,勇往直前,势不可当,而徐悲鸿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如同奔马一样扑面而来。很显然,这幅奔马图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学习徐悲鸿的爱国之心以及他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大有帮助的。

但是,笔者曾经听两位老师执教过这一课,他们都没有用到这幅插图。

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这些老师显然知道插图是文本的一部分,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他们仅是满足于让学生通过插图增强对课文的感知,如蜻蜓点水一般,浅尝辄止,没有更进一步地发掘插图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莫高窟》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绘了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飞天的插图,感受书上描写的“臂挎花篮、怀抱琵琶、倒悬身子、彩带飘拂、舒展双臂”这五种飞天的优美姿态,这种做法使飞天的形象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感知了课文。然而可惜的是,教者对教材的使用只限于此,他马上又回到了对课文文字的教学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如果他能接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想象:你从壁画中还能看到哪些飞天的优美姿态?如果是你站在这宏伟瑰丽、姿态万千的壁画面前,你又会怎么样?这样无疑就能借助图画激发学生的想象,听到了画外之音。

三、张冠李戴,坐失良机

这些教师知道使用插图来帮助教学,但没有找准文本和插图最佳结合点,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第八次》,讲述布鲁斯王子在屡战屡败后,从蜘蛛八次结网获得启发,重拾必胜信心,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事。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布鲁斯王子在石头磨房里看到蜘蛛结网后握紧拳头的画面。一位老师在引领学生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布鲁斯王子在屡战屡败后信心几无时,就要求学生看插图,并提问:你们看到磨房里有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去感受王子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体会他的失落心情。这一做法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很显然,这幅插图的编排意图并不在这里,它是该篇课文重点内容具体形象的再现。

因此,我们如果在教学这段内容时,引导学生一同看插图,观察王子坚毅的表情和高举拳头的动作,感受王子重拾信心的激动和兴奋,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则效果更大。

插图虽小,却大有可为。它不是一块鸡肋,只要我们像对待课文那样去细心品尝,精心品味,并巧妙而创造性地使用它,就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滋味。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淡而无痕” ——谈语文教学中的过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驾校退费委托书(12篇) 移动公司网格长岗位竞聘演讲稿大全(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