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春江花月夜》3:拥抱不是最终目标

小编:admin

这堂课毋庸置疑是成功的,但欣赏之外,自己也有一些疑惑和看法。下面就按照教学过程来说一说:

教学过程一中,刘老师的语言无疑是优美而富有引导性,但把自己的感受化作语言的引导,这样做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无疑也使学生丧失了一部分感受的空间。

教学过程二设置得比较好,但是否有些操之过急呢?学生刚听完音乐,恐怕还不能把精力完全集中到阅读活动中来,因此只凭一次阅读就让学生谈诗歌的内容之美,学生能够从诗歌本身感知的东西并不多,所以大部分的发言,其实不是来自于诗歌的内容,而是前面的引导词和音乐。

教学过程三。笔者倾向于不加背景音乐让学生自己来读,诗歌本身已经具备了音乐性的节奏,在吟读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才是重要的。配乐吟读不是正常环境下的阅读状态,而且可能分散学生对文本的关注能力。

教学过程四,其实可以归到上面“过程三”之中的,没有必要独立出来。

教学过程五。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着实让人羡慕。只是个性阐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了个性阐释,必然要有共性感知的内容,然而在这个环节中没有看到刘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探究,而是再一次引导学生查询“月”的踪迹。

教学过程六的意境再造,笔者猜测是想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个目的无疑是成功地达成了,但就学生的表达来看,更接近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转化,至于诗歌中的情感却是没有涉及。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抱满怀优美,这个环节是非常成功的。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漫话探险》设计说明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大学生竞选党支部委员发言稿(大全5篇) 最新英语说课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