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开放式教学法

小编:

语文课堂像一沟绝望的死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这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恶性循环:语文课堂缺乏活力,导致学生缺乏热情,学生缺乏热情,语文课堂更加死寂,老师大讲,学生大不听。医治这种课堂顽症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呢?以《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教学为例,探索搞活课堂的良方。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先条理清楚的划分故事情节,再条分缕析的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归纳诗歌主题,那么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填空,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热情,更无法激起课堂的涟漪。

把学生引入诗歌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不能生拉硬拽,要让他们满心欢愉的进入文本,因此,导入语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视。学生对陈旧事物缺乏兴趣,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在进行教学时,寻找教材与流行的相似点,因势利导的评判一种流行文化,解读文本,也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渗透教学内容,正所谓新瓶装旧酒。

在设计导语时,我考虑到焦仲卿处在是选择孝顺母亲还是忠于刘兰芝的矛盾境地,就先进行一个心理测试:“一天,一个成年男子和他的母亲及妻子去公园划船,母亲和妻子不幸掉进水里。如果你是那名男子,你会先救谁?为什么?”学生喜欢做心理测试,这种没有倾向性的测试迎合了他们开放的心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无拘无束的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先救母亲,因为她有生育养育之恩,此外,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说,先救妻子,因为“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也有学生说,两个都不救,因为救了母亲,别人会说无情,救了妻子,别人会说不孝。待他们畅所欲言后,我再引出课文:“这种两难的选择果真被人碰到了,这个人就是焦仲卿。他又是怎么选择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很积极的投入课文,得出的结论就是:焦仲卿会先救他的母亲,然后跳进水里,和刘兰芝一起徇情。这个结论既来自课文的信息(焦仲卿拜别母亲后徇情自杀),更是对内容理解的再加工。如此导入,衔接了学生兴趣与课文内容,将要教学的新材料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明确而清晰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叠加提供了支架,更调动学习兴趣,使课堂鲜活了。

故事情节把握好了,就要分析人物形象了。从写法角度(语言、外貌、动作)对人物形象进行提升,固然可以较准确的把握要点,但是从主题的高度对人物进行审视更不失为一种飞跃。

教学中,我故意把学生摆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安置了一个导演的角色。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要拍摄《孔雀东南飞》一片。你如何确定影片的主次要角色?到底是刘兰芝还是焦仲卿更为突出?为什么?”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超前甚至超现实体验,既给学生自主思索重新定夺的机会,又使学生从无趣的人物性格要点分析的泥泞中解脱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主角。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各异:有个女生说,刘兰芝更突出,因为课文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有个男生说,焦仲卿更突出,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忠孝难两全的尴尬处境;还有女生说,他们是一体的,同是封建制度的迫害者。

这样的人物分析方法灵活而生动,而且有思辨色彩,比拘泥于课文字句的写法分析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有助于对诗歌主题理解的深化。

《孔雀东南飞》虽然距今年代久远,却可以给后人一点感悟和启示。教一个故事可以教一种态度。故事的结局——焦、刘的徇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加强珍视生命的教育。我创设了一个讨论生存问题的情境:“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为什么?”这种提问顺从于文本,不显突兀,又从另一个层面引出了学生对人生的看法,跳出了教材的系统分析,又完全是对教材的一种现实挖掘。很多学生都说不会为此轻生,理由多种多样:生命是值得敬畏的;用死解决问题是逃避;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不光只有爱情;活着就会有希望的……学生对生命的领悟健康而独特,对挫折的应付积极而阳光,让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彩虹。

在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中,一节语文课就落下大幕了,老师轻松自如,学生其乐融融。本节课流程简单,围绕三个环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生命价值展开,每个环节却不是模式化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兼顾了诗歌主题的挖掘,本堂课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主认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性的把握教材,灵活多样的设置教学环节,死水也会起波澜,课堂自然活了。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教《孔雀东南飞》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