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2

小编:

课 题

孔雀东南飞

授课日期

共 3 课时,第 2 课时

总第 9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兰芝被遣原因”作为切口,整合课文,归纳主题,为分析人物形象打基础。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提供依据,学生探究、交流,教师归纳,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古代法律来解释婚姻现象,加深学生对古代社会本质的认识。

教学重点

以“兰芝被遣原因”作为切口,整合课文,归纳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具准备

板 书 设 计

孔雀东南飞

一、汉律“七去” 二、兰芝被遣原因探究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 1、不顺父母 (相关证据)

无子,去;淫,去;妒,去; 2、淫、妒、盗

有恶疾,去;多言,去; 3、有恶疾

盗窃,去。” 4、多言

5、无子

教学过程

互动感悟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孔雀东南飞》这首叙事诗,课后同学们进行了复习。下面请回答几个问题:①诗歌的叙事线索是什么?②造成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③焦母休掉刘兰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想围绕“兰被遣原因”对进行探讨。

二、引导探究

1、探究依据:不论哪朝哪代,婚姻问题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因而都有一定的法律来维系。汉代的法律规定:“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那么焦母休掉兰芝的依据是其中的哪一条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阅读、探讨,找出证据,运用推理,去寻找最恰当的解释。

2、自读课文,围绕“七去”为焦母提供的理由有哪些、能否成立为抓手,整理课文内容。

学生试作回答,回答正确则要求举例说明,不正确则提出疑问激发思考。

在自读过程中逐步完成对细节的认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互动感悟

3、学生发言,逐条对照“七去”探讨焦母休掉兰芝的真正理由。

4、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刘兰芝被遣的原因是什么呢?据焦母所言,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但是刘兰芝却认为自己“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兰芝的确是个有个性的女子,她向仲卿提出自遣、与焦家成员告别时的言行,乃至拒婚和最终“举身赴清池”等举动,都能说明这一点。但是她绝不是一个“无礼节”的女子,这是可以肯定的。诗中许多地方可以找到证据:仲卿向焦母求情时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兰芝的母亲在责备兰芝时说,“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这是他人的言证。兰芝请求自遣、告别时对焦母和小姑的态度、县令和太守两家求婚和兰芝拒婚等事实,——这都是兰芝的行证。兰芝不慕权贵,不贪荣华,甚至可以拿生命捍卫感情,对仲卿挚爱如此,怎么可能如焦母所言呢!由此可见,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绝非什么“无礼节”、“自专由”,这些不过是焦母的借口。

那么,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中国法制史》载《大戴礼记·本命篇》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既然“妇行无偏斜”,可见所谓“不顺父母”、“淫”、“妒”、“多言”、“盗窃”等罪名都不能成立,否则,县令和太守两家也不会先后求婚,最后仲卿也不会以死相陪的。“有恶疾”也不能成立,临别焦家时的兰芝是“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即使从封建社会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看,刘兰芝都是无可挑剔的。 因而,我们认为, 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是“无子”。

首先,诗中多次写到兰芝辛勤操持家务,从未提及抚育子女;被遣回家的整个过程中,也未涉及子女问题。可见,她是确实没有子女的。

其次,从诗中人物的语言中也能找到证据。兰芝在向丈夫诉苦时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无疑是在说明自己没有子女,并为自己没有生孩子作含蓄的辩白。仲卿向焦母为兰芝求情时也说“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他们最清楚焦母要休掉兰芝的动机,所以不约而同地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辩解。就是焦母的言语中亦不无痕迹,“何乃太区区”、“遣去慎莫留”,究竟什么使得焦母如此焦虑不安呢?“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守着孤儿仲卿苦熬多年的焦母,对兰芝婚后不育的担忧和不能容忍,从封建家长角度看实乃情理中事。“封建婚姻既以家族为中心,以传宗接代为目的,所以凡是不能达到这种目的的,就可以解除其婚姻关系。” (《中国法制史·汉律的基本内容》)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再次,从刘家对兰芝被遣的反应亦可窥见个中实质。刘母责备兰芝以后,兰芝说“儿实无罪过”,于是刘母“大悲摧”,自此以后便处处为女儿说话。何以然?她老人家深知这种事情不必明说,更是无法责怪女儿的。再说那位“性行暴如雷”的刘兄,凭他的脾性,为何也无一言以责兰芝和焦家呢?前面所列的几种罪名都能找出责怪和反驳的理由,唯独“无子”一条无话可说,而且深得当时人的普遍认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只求学生能运用思维去判断。

教师阐述的过程,要求学生记下要点,同时作为一种听说训练。

学生根据教师的阐述,整合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互动感悟

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前提下,还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矛盾呢?有,一是请焦母继续等待兰芝生育,二是让仲卿纳妾。焦母唯恐焦家断了香火,因而抱孙心切,等是不耐烦了。纳妾,一是仲卿未必愿意,“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就是他心志的剖白;二是条件不允许,身为小吏的仲卿,家境并不殷富,这从“儿已薄禄相”以及家务全靠兰芝操持,兰芝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等处不难看出。因此,尽管当时纳妾之风很盛,焦母亦无能为力,只好给兰芝“小鞋”穿,以达到先赶走兰芝再作他图的目的;她对仲卿许下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的诺言,最终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那么,焦母为什么不直截了当以“无子”为由休掉兰芝呢?想来说出来实在有些理亏吧,因为兰芝毕竟才二十岁左右,不能因自己心急就断定人家不能生育,万一再嫁以后生出孩子来呢?况且仲卿长期在外,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兰芝,其实兰芝自述中已经暗示了这一点。再者,古人是讲究“礼”的,上厕所尚且要造出许多避讳的说法(如“更衣”、“解手”、“出恭”等),这生孩子的事如何好在口头大谈特论!倒不如以“不顺父母”这第一条罪状为由休掉兰芝,大家心照不宣,既稳妥又体面。

不知老师的观点同学们是否赞成,课后我们可以继续讨论。现在需要大家来做的一件事是:根据老师的提示,整理一下课文的主题和思路。

三、整理文章思路

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塑造了一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我们阅读中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加以归纳。

学生评论或提出新的观点。

学生整理课文思路,形成清晰的认识,为后面分析人物形象作准备。

作业布置

巩固作业:熟读课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的主题。

预习作业:结合具体事例,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后反思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孔雀东南飞1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广告物料采购合同(大全10篇) 最新安全报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10篇)